由于发帖有问题,特针对以下两篇回帖发文:
万水千山踏遍网友之回帖:https://city.udn.com/64086/4302450?tpno=0&raid=4306237&cate_no=0#rep4306237
紫气东来兄台之讨论帖:https://city.udn.com/64086/4294028?tpno=0&raid=4306234&cate_no=0#rep4306234
这篇港媒报道的消息来源,不是《明报》,《明报》报道或者其他港媒报道的,都是说,《镜报》刊文。《镜报》才是消息最终来源。
同时,一并在这里回刚看到紫气东来兄的新文:
我对于紫气东来兄过于轻率的否定这篇文章,甚至影射这篇文章是“配合枪击案”的结论,实在是难以苟同。我是相当赞同之前万水千山踏遍网友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大胆假设,没有任何问题,这是思路全面的表现,但是,严谨之处不是在于“大胆假设”,而恰恰在于“小心求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是穷举一切的可能性,在仔细的排查。如果只讲求“大胆假设”,而不认真做好“小心求证”的工作,那么这些假设一旦轻易的变成结论,反而是事件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不是起到厘清真像的作用。现在岛内“阴谋论”盛行,本身就是一个“大胆假设”的过程,同样的,在“小心求证”方面,台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就这里讨论的情况而言,我认为,这次紫气东来兄似乎忘记了“小心求证”这一个环节,就直接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假消息”and“配合枪击案”“认为是枪击案策划者的后续动作——杀子加诽谤”。可以说,一棒子将这篇报道的作者或者媒体,同“枪击案策划者”连接起来,这样的过度连接,我是很反对的。
首先,看看其他港媒对于这篇文章的评论:
在统独问题上,凤凰网该是算是统派的吧?
http://news.ifeng.com/taiwan/3/detail_2010_12/02/3317289_0.shtml
其次,看看这家《镜报》:
1.原文出处:
兩岸發展之前瞻性思維
陳星戰
http://www.themirror.com.cn/big5/magazine/show1.asp?ID=4483
2.《镜报》本身:
2.1 《镜报》名曰《镜报》,实际上是一个期刊,确切说是月刊。这就是说,理论上,这篇文章实际上应该是上月早些时候才写成,然后投稿,审编,发表。当然,这个时候还是可以“合理怀疑”是在枪击案之后,“有心人”故意写这篇文章,而这个媒体故意在12月期刊放出,这也应该是紫气东来兄所谓“配合枪击案”的操作手法。自然,根据紫气东来兄对于这篇文章的定性,自然这个《镜报》本身是同“枪击案策划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否则怎么会“配合枪击案”?
2.2 《镜报》的背景
http://www.themirror.com.cn/big5/aboutus/aboutus.htm
如果看过之后,应该看到以下文字:
鏡報「觀察中南海、評說懷仁堂」,以及有關香港時局、軍事戰略等重頭文章,不僅常被台港澳、東南亞、歐美加等報刊摘轉,更經常為中國內地銷量達數百萬份的《參考消息》和多家刊物所轉載,有的還被作為「內部參考」推荐給中央有關部門,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
二○○二年,江澤民主席親自為鏡報創刊廿五周年題詞ㄑ「以弘揚正氣之筆,寫愛國愛港之情。」
< />在这里,想必有很多大陆网友。如果早前关心时事,那么至少对《参考消息》这份报纸不会感到陌生。我小时候就就经常看。而《内参》,我之前在讨论别的问题时候,也提到过,这在原来是一般政府部门可看,密级仅为“秘密”的内部资料(现在的情况我不清楚了)。另外,江泽民题词,更是说明这家媒体同大陆的关系匪浅。
我想知道,紫气东来兄一下子就断言,这篇报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假消息”“配合枪击案”“认为是枪击案策划者的后续动作——杀子加诽谤”,意指这家媒体或者作者同“枪击案策划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枪击案策划者”是谁?大陆吗????如果不小心求证消息,不小心分析,结论就会出现问题。
最后,看看这篇文章的原文:
实在是发布出来,有兴趣者自己可以看此链接:
http://www.hkpecs.org/eNewsDetail.asp?enews_id=723
兩岸發展之前瞻性思維 作者: 陳星戰
兩岸政治會談不可能一步登天,順理成章的做法就是開展兩岸立法首長的互訪,這符合現實的需要。面對兩岸共同海洋資源遭外國侵吞,盡快加強兩岸軍事合作,這是兩岸血性軍人的願望。台灣戰略地位固然重要,但不是永恆的,現在是陸促統,將來可能倒過來台促統,所以政治家必須比民眾具前瞻性。
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即將來臨,一百年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經過浴血奮鬥推翻了滿清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開創了全新的共和時代。這是值得所有中國人以及一切進步人士紀念的日子。在這緬懷先賢偉業的時候,「但悲不見九州同」出現轉機,兩岸關係獲得突破性進展。ECFA已走出合作的第一步,下一步如何走?北京方面的腹稿如何?值得關心兩岸前途的所有人士探討。
北魏「交聘、互市」的啟示
以史為鏡,鑑古知今。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不受注目,卻是最成功、影響中國最深遠的統一例子。
公元439年,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三百年來的戰亂和分裂暫告一段落。北魏統治中國北方長達148年,與南朝形成對峙的局面,史稱南北朝時期。北魏是一個很傑出的朝代,初期也準備以武力統一南朝,北魏發動的「瓜步之戰」極大削弱和動搖了南方政權,其後卻突然放棄了武力統一,改行另一種做法。
北魏力推南北「交聘、互市」。「互市」指南北經貿往來,「交聘」就是雙方官員的互訪。當時的交聘有三大內容:一是處理互市;二是商討交換戰俘,也包括軍事結盟等國家大事;三是進行賦詩酬酢、談辯論難、典禮參訪,甚至比賽騎射等。雙方為了在交聘互動中凌駕對方,無不妙選聘使,以外交辭令進行政治、文化正統的對決。由此產生了不少善辯之士和外交高手,挖掘出不少治國賢士。該高明戰略的「總設計師」是北魏精明的女政治家、漢人馮太后(公元442-490)。
史載雙方對交聘均十分重視,每次皇帝都接見,不少精彩故事為後世所樂道。到了南北朝後期,交聘問難變成例行公事,雙方的關係越來越務實,也沒有多少敵意了,部份還跑到對方朝廷做官。後來北朝出現短暫的分裂,隋滅周北方重歸統一。隋文帝延續北魏政策,直至南陳極度腐朽,民心北向,才決策統一南朝並作了充分的準備。先發布了一篇很長的檄文,歷數南陳之罪及統一理據,並動用不少人力將檄文抄了30萬份分發給南朝各地。繼而起兵百萬,史載長江北岸東臨東海,西至巴蜀都是隋軍,結果幾乎兵不血刃統一了全國,成為流血最少、統一基礎最堅實的統一範例。
連戰獲「王禮」接待有玄機
據聞,北京認為南北朝這段歷史值得借鑑,才有了2005年舉世矚目的「胡連會」。接待連戰的禮數也大有文章,既成功避開了「矮化」、「貶之為一個省」之說詞,細心分析還可以發現,其中不無隱含大陸對未來兩岸關係的格局、甚或統一後台灣的「定位」。
根據大陸的禮儀制度,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來訪的最高接待規格是:一、中方部長級官員機場接機,但不鋪紅地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