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25日兩天,中國大陸與美國在北京進行了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這是中美兩國在領導人之外,最高層級的對話。中國大陸代表團由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與國務委員戴秉國掛帥,美國則由國務卿希拉蕊與財政部長蓋納領銜。雙方在能源、氣候、反恐、經濟復甦與世界金融體系等議題上進行了廣泛磋商,並取得26項具體成果。
在這一波經濟危機橫掃全球之際,中國大陸挾其龐大的經濟實力,儼然成為中流砥柱。第一輪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於2009年7月在華盛頓舉行,反映了當時美國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這一次的對話,美國代表團內閣成員和與會官員多達200人,顯示美國仍高度重視此一對話機制,及其產生的正面作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固然只是中美兩國的溝通平台,但因他們在世界舞台上舉足輕重的地位,美中台關係又複雜微妙,我們當然應該關注雙方對話的成果,以掌握未來可能的政策走向。
首先,人民幣匯率問題雖一直是中美間爭執的重點,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開幕式時先對此敏感問題定調,也使得人民幣匯率並未成為對話議題。他說:「中國將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此一談話清楚顯示,中國大陸不會在(美國)壓力之下對匯率做大幅度調整。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有助於大陸出口,但也使得大陸無法避免外匯持續累積與通貨膨脹加劇的壓力,這二者都是大陸資產泡沫的重要「推手」。
其次,大陸強調將增加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增加居民收入對國民收入的比重;這些也是大陸近年一再強調的經濟結構轉型目標。換言之,大陸將持續擴大內需,以逐步減少對國外需求的依賴。台灣產業應該重視此一政策走向帶來的潛在商機,在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後,建立以台灣為核心基地、大陸龐大內需為市場的新產業模式。
———(我们要成为台湾的经济奴隶或凯子吗?)
在國際金融體系部分,中美雙方在對話中同意支持20國集團(G20)做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支持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改革,並支持多邊開發銀行在協助全球減貧中的作用。此外,美國也支持中國大陸和香港在金融穩定理事會 (FSB) 的地位。在這些事務上,台灣無緣參與,因為我們不是這些論壇或組織的成員。
但即使現在不是成員,我們仍應將加入這些論壇或組織做為努力的目標。台灣想加入IMF這種國際組織,顯然會受制於國際政治現實而無法如願;相形之下,G20是八個主要工業國家、歐盟及11個新興工業國家間的非正式對話機制,我們加入的阻力應會小些。當經濟實力遠遜於我國的印尼與土耳其也名列G20,台灣身為世界第18大經濟體及主要的貿易大國,實無理由被排拒在G20之外。
加入G20非一蹴可幾的工作,但加入FSB則相對可行。FSB的成員為各國中央銀行或金融監理單位;例如大陸的人民銀行、銀監會與財政部均為成員,香港亦以其貨幣主管單位加入。政府應可宣示這些努力目標,顯示我們有重返國際社會的決心,而且願意在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與規範上有所貢獻。
台灣被拒於多數國際組織與論壇之外久矣,政府與民間也久而習焉不察,不再注意任何國際組織或相關活動。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前後,除了少數媒體的零星報導,我們沒有看到任何政府首長表示過看法或意見。在未來,我們期盼政府能站在國家的高度,更加關注國際事務,也更努力推動台灣加入國際社會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