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澳附近特殊地景
南方澳地區海岸地形景觀,主要為海岬、海岸岩礁、海蝕崖、海蝕洞、陸連島、海灣與沙灘。
「內埤」是指現在的南方澳第二漁港,昔日為溼地,相對於南方澳第一漁港,其位置較內側,因此稱為內埤仔。政府於1955 年將內埤開挖為第二漁港,俗稱內埤漁港(黃雯娟,2000:377)。沿著內埤路環繞魚港走到盡頭,看似無路,拐個彎沿著窄巷爬上斜坡,景色豁然開朗,真可謂「柳暗花明又一村」,漁港外側以沙丘堤岸與太平洋相隔,面對太平洋的沙丘,就是景觀開闊寧靜的內埤海灘,整片海灘係所謂的「連島沙洲」地形,是內埤漁港的堅固屏障。
內埤海灘呈弧形狀,整體地形(沙頸岬)分為海蝕與海積兩種。海蝕地形包括海岬、岩礁、海蝕崖等;海積地形則以細砂、礫石堆積而成的海灘為主,其堆積物之粒徑多大於2mm,應屬於礫灘海岸。內埤海灘背山面海,為欣賞旭日東昇、弄潮聽濤的優美景點,也是夏日戲水浮潛的熱門去處,假日經常可以看到青年男女漫步徜徉於這段寧靜的海灘,所以也有人將這片沙灘海灣稱為「情人灣」。
南方澳大橋是一座跨越蘇澳港與陸連島的大橋,西起蘇澳港第12、13 號碼頭東側,向東沿著圍牆北側築高架引橋,拱橋跨越漁港航道至對岸跛仔腳檢查站上方,直接通過陸連島的鞍部,抵達蘇澳港南堤起點,銜接現有環港道路。南方澳大橋造型特殊、結構別具風格,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單鋼拱橋。
豆腐岬位於南方澳漁港東側的防波堤,當地人稱之為「跛仔腳縫」,是天然的豆腐岩海蝕地形(黃雯娟,2000:377)。海灣內有一處孤立的岩峰,因為地質構造與長久以來受風化侵蝕的結果,岩層節理非常明顯的展露出來。其地形構造是由陸連島和沙洲連貫而成,又稱沙頸岬,因早期的岬灣內曾有兩塊巨大的方形水泥消波塊,狀貌似豆腐,故稱豆腐岬。現今的豆腐岬已不見那兩塊巨大的消波塊,係70 年代興建蘇澳商港時被炸燬,目前僅剩一塊巨石孤立灣澳邊,景觀奇特。而鄰近的菜刀嶺,常有釣客徜徉其間,亦可攀登俯瞰附近海岸風光。
東澳灣的範圍,北起烏岩角,南至烏石鼻,全長約10 公里,弧線優美,是沙灘與礁岩互相組合而成的海岸。觀賞東澳灣的最佳地點是在烏岩角上方的蘇花公路轉彎處,鳥瞰蔚藍海水、清翠山脈,構成一幅山連水、水連天的美景。另東澳溪沖積而成的三角洲,白浪輕拍金黃色沙灘,柔美恬靜,叫人流連忘返(蘭陽百景圖冊編輯小組編,1998:140)。東澳灣南端的粉鳥林漁港,是定置漁場的中心,同時也是巨大的豆腐鯊(鯨鯊)經常出沒之海域,每年的捕獲數量,為全國之冠。
烏石鼻地質岩層屬古生代的大南澳片岩,是台灣最古老的地質,由於組成岩體為東西向延伸的片麻岩脈,較周圍的片岩堅硬,在差異侵蝕作用下,抗蝕力強者凸出成為海岬,弱者凹入成為海灣。海岬邊坡陡峭,崖腳及淺石灘上堆積有許多崩落的大石塊,反映著不斷進行中的劇烈波蝕作用及邊坡崩坍作用。此地所產的白雲母,是台灣少數具有經濟價值的雲母類礦物,常有愛石者前來尋找奇石。由於其地形的陡峭險峻,此處仍保留相當完整的林相,屬亞熱帶矮闊葉樹林,是台灣櫟樹原生地,同時也是鳥類棲息的樂園,更是最佳磯釣場所(蘭陽百景圖冊編輯小組編,1998:128)。
沿近海漁業概況
龜山島附近為沿近海漁船作業優良漁場,主要漁獲物為鰛、鯖、鰺、鰹、紅目鰱等
南方澳近海為海底湧升(upwelling)流區(Miller,2001:139),魚類資源相當豐富,宜蘭縣遠洋漁業暨全國大型圍網船隊,亦以南方澳為作業根據地,年漁獲量約在10 萬公噸左右,其中鯖魚(俗稱「花飛」)即佔半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