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剛參加漢文吟詩班時,初始是對古典文學產生好強的學習迫切,以及希望可以經過老師的指導而對古典詩詞結構、內涵之美能更深入的 了解,除了欣賞也幫助自己能在新詩及古典詩詞的創作上將現代與傳統間的矛盾 , 熔鑄成更純粹的詩,讓文字穿行於心靈、 情感之間,彼此共振。
從第一堂課起始對老師的教學方式,從好奇至排斥直至現在的認同,可謂詩的音樂影響最多,洪澤南老師以吟唱方式教導,讓學生明白詩的語言是有音樂結構的。了解古漢語的聲韻對文學音律有極大助益,四聲是漢語的聲調。他常教我們「辨四聲口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力強。
去聲分明直遠送,入聲短促急收藏。
絕句以朗誦或吟唱方式可以很容易記住平仄節奏的組織,這是從中古音逐漸轉變為平仄律。而詞是晚唐到南宋後期的燕樂歌詞,以下引述徐信義詞譜格律原論:
就詞本質而言,詞是詩:就文句型式而言,因為配合歌曲的樂句型式,大體是長短不一。並不是所有的燕樂歌詞都可以稱作"詞",必須考慮是否有文學價值,而隋唐時期以詩人的五言或七言等齊言詩並不能當作歌詞,詞既然是歌詞,自然配合樂曲,因此「譜」應是樂譜,而歌詞也有特定的語言音律,並非人人通曉音樂,因而詞人只能依照前人樂譜仿作歌詞,它有特定格律,於是就有詞的格律型成,我們稱為「詞譜格律」
詞的四聲,韻腳寫作和詞一般,一是音樂性的,二是語言音律的。在音樂上"詞"本身是歌詞,必須與樂譜相配,樂曲旋律有高低,語言四聲聲調也有高低,兩者高低變化互相配合,歌曲才能美聽悅耳。
未完待續..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