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詩的歷史淵源
明人胡應麟《詩藪》曾說:「〈詠史〉之名,起自孟堅(班固),但指一事。魏杜摯〈贈毋丘儉〉,疊用八古人名,堆垛寡變。太沖(左思)題實因班,體亦本杜,而造語奇偉,創格新特,錯綜震蕩,逸氣干雲,遂為千古絕唱。」從這一段話,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詠史詩」的歷史演變及左思〈詠史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
把「詠史」作為詩題,始於東漢班固的〈詠史詩〉,僅詠一事(即緹縈救父),其寫法不過是聯綴史傳,再加上文字質僕,無文采可言所以被鍾嶸譏為「質木無文」。到了建安時期,曹植、王粲均有「詠史」之作,雖文采悱惻超過班固,但寫法仍是就史事論史事。魏杜摯的〈贈毋丘儉詩〉,雖未以「詠史」為題,而本質上卻是一首詠史詩,他打破了專詠一事的寫法,疊用了不少古人古事,但終究只是呆演史事,沒有新意。
真正開拓「詠史」之藝術領域,擺脫東漢以來詠史詩的傳統窠臼,另創一格,在中國詩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正是左思的〈詠史詩〉八首。清人張玉穀《古詩賞析》以為「太沖詠史,初非呆衍史事,特借史事以詠己之懷抱也。」這正指明了左思〈詠史詩〉的歷史地位,它使「詠史詩」脫離原始的發展階段,進而達到「詠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見」的境界,把詠史與詠懷二者水乳交融的合為一體,借詠史敘寫自己的志趣與情操,展現詩人的內心世界。
自左思〈詠史詩〉後,抒情言志成為詠史作品的正宗。如陶淵明〈詠荊軻〉,就是借荊軻史事,諷刺當時無才無德而居高位的小人;其他如顏延之〈五君詠〉、鮑照〈蜀四賢詠〉、杜甫〈詠懷古跡五首〉等均為懷念古人,借歷史人物事件寄寓自我情思的作品。
左思是西晉太康時代的文學家,由於出身寒微,雖才高志大,卻仕途不得志,只做過秘書郎一類的小官,因而常流露出抑鬱不滿的情緒。表現在詩歌作品中,他卻能擺脫太康文壇的豔麗詩風,反映社會現實及強烈的感情色彩。
在他現存的十四首作品中,以〈詠史詩〉最有名。劉勰《文心雕龍》:「左思奇才,業深覃思,盡銳於〈三都〉,拔萃於〈詠史〉無遺力矣。其詩托古諷今,常有諷諭而絕少雕飾,不求專詠古人古事,完全是抒發個人的懷抱與憤郁。」鍾嶸列其詩為上品,認為其〈詠史詩〉是「五言之警策」,並認為左思以他的〈詠史詩〉創造了繼承漢魏風骨的一種獨特的「左思風力」。
歡迎您來生命不落國http://tw.myblog.yahoo.com/liu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