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裏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裏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裏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這首《見與不見》在網絡上被傳的紅火,初次讀到就深深喜歡上了,還以為是出自於西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手筆,為了求證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在網上大量查找了一番。網上也有傳言,認為此詩的作者是倉央嘉措。為此,引來諸多人對他及他的詩的熱切關註,讓這位藏傳佛教史上最被後人珍愛的上師兼浪漫主義詩人在三百年後再次紅火,成為當代文人墨客、才子佳人趨之若鶩的談資。事實上,此詩的真正作者另有其人,是一位網名叫紮西拉姆.多多的現代女孩,她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此詩的靈感,是來自於蓮花生大師非常著名的一句話:“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們看不見我,我的孩子們,將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她寫這首詩的本意是表達上師對弟子不離不棄的關愛,跟愛情、跟風月真的沒有什麽關系。只是我們這些讀詩的人賦予它諸多理解和想象,覺得它就是一首絕好的情詩。正當我看到她寫下這麽一句話時,深為感動。“即便如此,多多願意,將榮耀歸於倉央嘉措”。這也正如張愛玲所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們一直所追求的,不就是人與人之間多一份懂得、多一份珍惜、多一份悲憫麽?相信倉央嘉措亦不會想要這份榮耀,以他的才情、他的氣度、他的倜倘,又豈會在意三百年後世人對他的看法。他曾經擁有過無上尊榮,接受過十萬信眾的虔誠膜拜,被拉薩城許多美麗的姑娘深深愛戴,寫下了無數纏綿悱惻的情詩。無論是否有這首《見與不見》,他依然是世人心中最絕美的情僧,在那個叫西藏神秘的土地上遍植情花。
因喜歡倉央嘉措的詩,尤其是這首:“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曾經一度深深的被這首詩感動著。原本,一直對西藏充滿好奇和向往,因為倉央嘉措,因為他的情詩,使我對西藏更加迷戀。只知道這片土地的所有風景都像是一本難以解讀的經文。覺得那是個離天很近,離夢很遠的地方。去那,只想舀一杯青海湖的聖水,只想看一眼布達拉宮的日落,只想疊合文成公主的腳印,只想朗讀一首倉央嘉措的詩行,只想轉動一下經輪,只想虔誠朝拜一次聖佛,只想…..,覺得這樣,我的人生便可豐富許多。其實有些地方,去或不去,到與不到,並無區別,因為它是屬於內心的,是要長久瞻仰的,是摹在靈魂深處如水墨長卷氤氳不息的。
當我得知許多人因為讀了倉央嘉措的情詩,而選擇收拾行囊遠赴西藏時,心中禁不住生出萬千滋味。我始終相信,這些人去西藏,並不是單純為了追尋倉央嘉措的前世今生,他們更想知道,在那片風情浪漫的土地上,到底有過怎樣的一段與眾不同的情緣,究竟是怎樣的一位達賴喇嘛,會寫出“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的詩句。而這些匆匆過客,皆是至情至性之人,因為只有愛過的人,才會輕易的被別人的愛打動。
與佛結緣的人,身上定會有不同尋常的氣韻,他們心存悲憫,懂得感恩,清醒而又沈靜地活著。第一次讀到“世間安得又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時,就決意要為那個叫作倉央嘉措的情僧寫下一筆激情,奈何為之一往情深的人太多,我只是浪濤下的一粒沙塵,所能給他的祝福實在微不足道。有些事、有些人,初次邂逅卻有闊別經年之感,這也許就是佛家所說的緣分,因為有緣,所以才會一見傾心,才會難舍難分。我是那個信緣的女子,盡管有時孤傲,卻總是會為某種微妙的感動而低眉垂首。也是一個不輕易許諾的人,卻願意為一朵聖潔的蓮花信誓旦旦,願意為一盞酥油燈長跪不起。“不負如來不負卿”浪漫到骨子裏的一首詩,我想它一直會陪伴我走過未來人生的慢慢長路,成為我今生的信仰與追求。其實,宗教和愛情並不矛盾,宗教是人心中最崇高的信仰,而愛情是人世間最美的神話。在我們的印象裏,總覺得佛是無情的,因為他不能有情,不能落淚。可佛真要是無情,又何來悲憫之心來度化眾生呢?
除去黑暗,我们本就生活在彩虹之中,唯求真理与正义是人生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