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摧枯拉朽
市長:
彩虹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公共議題
/
【摧枯拉朽】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詩詞歌賦
字體:
小
中
大
《勸學》賞析
瀏覽
689
|回應
0
|
推薦
0
彩虹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勸學》作爲《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爲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爲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爲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啓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爲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後以“骐骥”與“驽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後者雖有“八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後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叠出,耐人咀嚼。
除去黑暗,我们本就生活在彩虹之中,唯求真理与正义是人生快事!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367&aid=418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