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費曼讀書會
市長:orgilv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閱讀出版【費曼讀書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物理書籍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科學史書籍]
2014/09/15 08:49 瀏覽598|回應0推薦0

orgilvy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倫敦的皇家科學會,我一直很有興趣,雖然科學會連實驗室都沒有,只請了一位秘書來轉發信件,卻是英國相當有趣的科學家組織。

本書寫活了一般人眼中個性模糊的科學家,帶給大家一個不一樣的科學史體驗。

                                                                                 約瑟 9.15, 2014

-------------               ------------                   ----------

結合歷史和科學 《宇宙的鐘擺》寫活科學革命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夏日出版《宇宙的鐘擺:從天使魔鬼、煉金術走向科學定律,現代世界的誕生》】

書名:《宇宙的鐘擺:從天使魔鬼、煉金術走向科學定律,現代世界的誕生》
作者:愛德華‧多尼克
譯者:黃珮玲
出版社:夏日出版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03日

內容介紹:

在歷史上首度透過科學社群的集體力量,尋找描述宇宙的簡潔數學形式,他們努力的成果,永遠改變了人看待自己和自身地位的方式。

宗教戰爭、瘟疫、倫敦大火,在17世紀晚期,當絕大多數人僅看到分崩離析的世界,世界在這群早期科學家眼中,卻有著完美的秩序。他們宣稱,宇宙在表面的混亂下,其實像是結構複雜並完美調節的時鐘。這個莎士比亞的世紀到了尾聲,自然和超自然仍密不可分。疾病是上帝命定的懲罰,天文學尚未與占星術分家,天空中仍瀰漫著各式徵兆。

新科學引發嘲笑和敵視,除了是嶄新的之外,更深層的源頭在於挑戰了亞里士多德以來可以理解的常識性世界圖景。希臘的物理一開始就將天上和地下劃成兩個不同的世界,伽利略等人卻認為數學法則規劃建造的不僅限於天際,也包括平凡的塵世。亞里士多德對現象提出「為什麼」(why)的質疑;伽利略則追問現象「如何」發生(how)。

他們大膽地進行科學實驗驗證事物的性質,透過望遠鏡向外觀看探索廣闊的宇宙,使用顯微鏡觀察無盡向內探索微小的世界。他們處理了希臘人無法處理的運動問題,從伽利略一路到牛頓,他們啟動按鈕,讓希臘人的靜態的世界動了起來……

本書結合歷史和科學,描繪與自然深層奧祕搏鬥的科學家群像,他們所揭示的答案在今日仍舊是我們理解世界的關鍵。

新書內容搶先看:

第1章 西元1660年,倫敦

外地人剛進城,若碰巧看到一群熱切交談的人消失在托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 豪宅門後,可能會發現自己搞不清狀況。這些戴著假髮、身著及膝馬褲和亞麻領結的紳士們是誰?這時間要參加音樂會或派對還太早,也不像是要觀看鬥牛或拳擊賽。

馬車伕叫喊的聲音、發臭的垃圾、漫天飛揚的塵土,倫敦各方面都讓人難以招架,但這些謎樣的男士們卻似乎不以為意。這麼說來,他們一定是倫敦當地人,因為初來乍到這個規模巨大的城市,根本連路都沒辦法走好。格雷欣家中的這群人看起來有點像是要來看戲的,在清教徒失勢、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的頭顱被立在西敏寺廳門前杆上的這當下,劇院已經重新開張。但若真是如此,怎麼不見女性觀眾呢?也許這間位於時髦街道上的豪宅內藏紳士的賭博俱樂部,又或者是高級妓院。

即使透過沾滿煤灰的窗口偷看一眼,可能也無助了解。在一片喧囂中,有個人似乎依著某種模式在桌面上灑粉。站在他身旁的另一名男子,手中握有小小的、黑黑的,正在抽動著的東西。

世人最終會知道這些神祕男子的身分。他們自稱為自然哲學家,聯合起來好弄清楚從鴿子到行星,萬事萬物如何運作。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對事物的好奇心,站在團體中間的是身形高大削瘦、貴族出身的羅伯特‧波以耳(Robert Boyle) ,他的父親是英國最富有的人之一。波以耳維持三間豪華私人實驗室的運作,各位於他名下不同的住所中。性情溫和不諳世事的波以耳,花了很多時間思考自然的奧祕、神的榮耀,以及治療他身上真真假假、無窮病痛的居家治療之法。

波以耳和羅勃‧虎克(Robert Hooke) 焦孟不離。駝著背的虎克個性急躁──「矮小的身材,總是顯得很蒼白」──但他孜孜不倦又聰明,並且可以製造出任何東西。他擔任波以耳的助手,組裝設備和設計實驗已有五年的時間。相較於親切和善的波以耳,虎克脾氣暴躁,口齒更是犀利。虎克總是率先構思出新的點子;挑戰他的主張等於是跟他作對終身。但是少有人會質疑他的一雙巧手,虎克最近變出一個可以抽光空氣的玻璃容器,如果我們在容器中放入蠟燭、老鼠或是人,會發生什麼事?

虎克最親近的朋友是像小鳥般瘦小、極為多才多藝的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他的想法源源不絕,就像魔術師從指尖變出硬幣一樣。後人咸知雷恩是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建築師,但早在他投身建築之前,就已是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任何事都難不倒這位富有魔力的人。早期有崇拜者宣稱雷恩是「奇蹟青年」,而他會一路活躍到九十一歲逝世為止。雷恩製造出望遠鏡、顯微鏡和氣壓計;他修改潛水艇的設計;他建造一個透明的蜂箱,藉以觀察蜜蜂;還有用木頭手臂連接兩枝筆,好用來複寫的小發明;他也興建了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將這群天才、社會不適應和古怪的人一把抓的正是「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Natural Knowledge)的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科學組織。這個嶄新的概念出現時,「科學」這個詞甚至還不存在。早期這段日子裡,幾乎所有啟人疑竇的科學問題如:火為什麼燃燒?山如何升高?岩石為何落下?……要不引發茫然的眼神回應,要不就是熱切的爭論。

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並不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家,早在此之前,科學巨人包括笛卡爾、開普勒和伽利略,都交出不朽的成績。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那些科學先鋒們是孤獨的天才。隨著英國皇家學會的興起──當然也要接受牛頓這個超級例外──早期科學發展的故事裡,相互合作遠多於孤獨的沉思。

牛頓沒有參加學會最早的會議,但他註定有一天將擔任學會主席(他會以獨裁的方式治理學會)。西元1660年,他還只是一名鬱鬱寡歡的十七歲少年,備受煎熬地在母親的農場工作。不久之後,他起程開創他在劍橋的大學生涯,但即使在那裡,他也是默默無聞。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將成為第一個科學名人,如同他那個時代的愛因斯坦。

沒有人搞得懂牛頓這個人。作為一個奇特的歷史人物,「他的脾氣是我所知道最可怕、謹慎、可疑的」,一個同時代的人這麼說他。他一生對自己的生活守口如瓶、獨來獨往,從未與人發生親密關係,一直到他八十四歲過世為止。高度緊張的偏執狂如他,總是在瘋狂的邊緣搖搖欲墜,也曾一度陷入瘋狂。

牛頓在個性上與皇家學會的其他成員相距甚遠。但是,所有早期的科學家有著共同的心靈景觀。他們飄搖在兩種世界之間,一個是他們出生成長的中世紀;另一個則是他們尚且只能窺見一角的新世界。這是一群聰明、雄心勃勃、充滿困惑又矛盾的人,他們一方面相信天使、煉金術和魔鬼;另一方面也相信宇宙遵循著精確的數學法則運行。

假以時日,他們會推開通往現代世界的大門。

●本文摘自夏日出版《宇宙的鐘擺:從天使魔鬼、煉金術走向科學定律,現代世界的誕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365&aid=519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