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9 年 6 月,德意志萊比錫。
這裡即將舉辦一場極為重要的辯論會。艾爾福特大學、巴黎神學院的教員全體出席這場辯論會,由他們來裁決哪一方會獲得最後的勝利。
在公爵的宮廷裡,65 名虎背熊腰的侍衛全副武裝,確保無人干涉辯論會的進行。會場外,200 多名來自威登堡的學生、 艾爾福特大學和茨威考的民眾支持路德,而當地萊比錫神學院的全體師生一致到場支持教廷。
碰的一聲。大門被打開
馬丁路德與卡耶坦答辯
前文提到到,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在整個德意志地區引起軒然大波。
這件事當然也引發了教廷的巨大反應,很快馬丁路德就收到一份來自羅馬官方的起訴書,要求他在 60 天內前往羅馬答辯,正是整個中世紀最令人膽戰心驚的異端罪名。
現在,馬丁路德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的世俗領主——薩克森的選帝侯腓特烈三世身上。馬丁路德日夜祈禱自己的領主不要將他交給羅馬教廷。
沒想到,領主的命令是——前往!
不過,不是前往羅馬,而是前往位於南德的奧格斯堡。
這其實是選帝侯以拖待變的策略,他給羅馬教廷的回覆是,他沒辦法在判定路德有罪之前,就輕易將一名地位崇高的博士送往羅馬。經過兩邊一來一往的討價還價後,羅馬同意先派一名主教去勸路德改過向善(?)如果路德不從,再將他五花大綁押送教廷。
被派來的教皇特使主教,名字叫托馬斯‧卡耶坦(Thomas Cajetan)。
馬丁路德一聽到差點沒暈倒。光是被派來的人是卡耶坦就知道教廷有多重視這件事,因為卡耶坦絕對是他第一個遇見的魔王等級人物!
首先,他是整個羅馬教廷內僅次於教皇的樞機主教,他也是路德迄今為止所遇過最有才智的人。除此之外,卡耶坦還是被喻為「上帝看門狗」道明會中最出名的神學家。他的名聲大到馬丁路德還沒見到他,自己就先大病一場。從路德寫給朋友的信裡來看,當時的路德心情好像已經要殉道似的:
「我站得穩固,願主的旨意成就。就是在敵人之中,也願耶穌基督作主!願基督活,馬丁死!」
本來馬丁路德的確是死定了,但選帝侯以拖待變的策略竟然奇蹟似的奏效!一件大事發生讓局勢全盤逆轉,現在反倒是教廷還得來央求選帝侯,究竟是什麼事?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被稱為「最後的騎士」
那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馬克西米連皇帝過世了!
好的我們先簡單解釋一下當時的政治局勢。
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統治範圍,大概就是今日的德國與奧地利。馬克西米連皇帝出身奧地利最有名的哈布斯堡家族,但是在他的各種聯姻下,這個家族擁有的地方除了德奧以外,還有西西里、那不勒斯、西班牙、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捷克和葡萄牙。
簡單一句話:半個歐洲都他們家的。
一個這麽強大的家族讓教皇覺得受到威脅,因此非常希望從這個家族裡奪走德奧兩塊地方。教皇暗暗下定了決心:是誰都好,就是不要馬克西米連的兒子查理當這個皇帝!
但是,要怎麼做呢?
按照神聖羅馬帝國規定,每當皇帝過世,就由德意志境內擁有選舉權的七位選帝侯,選出下一任皇帝。所以薩克森選帝侯手上的那一張選票,突然間就變得金光閃閃千金萬金。1519 年的新年剛過,教廷就派遣特使送給選帝侯一支金玫瑰宣布和解。只要路德不再辯論和發表文章,羅馬方面也會停止對他的異端審判。這對路德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他馬上同意了教廷的停火協議。
本來看起來事情好像就會這樣告一段落,然而命運最終還是將他與教廷推向對立的兩邊。
很快地,一封戰帖逼得他不得不打破停火協議,而這次的對手竟是他曾經的「朋友」。
這個人就是約翰・埃克(Johann Eck)博士,他和馬丁路德一樣都是神學教授,原本就認識。隨著《論證》傳遍了整個德意志地區之後,路德本來還認為埃克應該會是他的盟友,但想不到事情與他所想的完全相反——
約翰・埃克。宗教改革時代最傑出的神學家之一。馬丁路德的朋友
《論證》傳遍了整個德意志地區後,埃克寫了一篇文章寄給路德,大罵他讓教會成為無政府狀態,指責他像胡斯一樣是個「波希米亞的異端」(波希米亞是今日的捷克一帶)、並希望他像胡斯一樣被燒死在火刑柱上。
馬丁路德在看到文章之後,整個愣住了。
抨擊他的人很多,也許埃克也是在為了他心中的正義而戰,但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昔日的朋友竟然希望他的下場像胡斯一樣。但儘管到了這時,兩人殘存的友情仍在,路德一開始只想「不聲不響地吞下埃克帶來的這支地獄的苦藥」,他寫了一封讓埃克私下閱讀的信,裡面感激他的友誼、感謝他未將自己抨擊他的文章發表示眾。但他也沒有讓步:「我敬畏上帝,並不懼怕你。」
埃克顯然是想要與路德開戰的。但因為路德與教廷已經達成了停火協議,埃克必須很謹慎的避免與馬丁路德正面交鋒,他採取了一個讓路德不得不出面應戰的方法:邀請路德最重要的盟友,在萊比錫參加一場辯論。
這是一個有點陰險的陰謀。萊比錫位於德意志東部、非常接近一般人所畏懼的胡斯教派所在之波希米亞(捷克),因此在萊比錫早已養成一種仇恨異端的心理。另外,萊比錫是屬於薩克森公國的領地,當時的薩克森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叫薩克森選地侯國、另一部則叫薩克森公國。公國的元首是喬治公爵,正好是選帝侯此生最大的仇敵。
公爵立刻同意辯論,還規定這場辯論在自家的大禮堂舉行。很快地,埃克所提之 12 個論題也接連出台,分別為懺悔、功德庫、煉獄、和贖罪券進行辯護,理由是它們均為教會所設立。他認為在基督教初期,以教皇為首的羅馬教會就擁有神聖的權利,可以就信仰生活做出宣告。
「鬍男」喬治(Georg der Bärtige),薩克森公爵。腓特烈選帝侯挺誰、我就反誰!
馬丁路德一看簡直是豈有此理。沒有馬丁路德的加入,路德的盟友是絕對打不過埃克的!
從馬丁路德的角度看來,整個停火協議根本就不公平。因為在協議生效這半年來,所有反對他的人都可以任意出書抨擊他、教廷的反駁文一篇接著一篇,但他本人卻無法公開回應。這場辯論會也是一樣,他無法主動幫助任何支持他的盟友。
但教廷與埃克有所不知的是,在這停火的半年內馬丁路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轉變。先前路德只是反對贖罪券,到後來卻開始思考一個更深刻的問題:教皇是否有權柄頒發贖罪券?
路德開始質疑教皇,甚至整個教廷的權威本身,但當時的他仍然找不到「人能靠什麼才能得救」的最終保證。就在路德苦思冥想後的某一天,他突然看見《聖經》加拉太書和羅馬書裡的一句話:
「per sola fede……」(義人因信得生)
就在那一瞬間,路德突然意識到自己的一切思想完美的整合起來了。
人不靠教廷、不靠教皇,唯獨自身的信心才是得救的憑證!在張貼《九十五條論證》之後整整一年,「因信稱義」才終於成為一個完整的思想。事實上,這並非是他一人的功勞,是教廷與他的對手不斷地對他施加壓力,終於讓他形成一個足以與教廷抗衡的思想武器。
馬丁路德同意應戰。不僅如此,他還加上第 13 個論題:「教皇的權柄」。
萊比錫辯論
「我的朋友,我懇求你什麼都別怕,不要讓人的顧慮撕碎你的心。你知道,如果基督不引領我及我的事業,很久以前我就已經消失了…..」
馬丁路德在前往萊比錫前,給另一位朋友的信裡這樣寫道。
在萊比錫公爵的宮殿裡,兩派人士魚貫而入。大家可以看見馬丁路德的身材中等,因長年的苦讀而變得消瘦,幾乎可以從皮膚下看見骨頭,不過他的聲音清晰透明,隱約透露著一股凜然的氣勢。相反地,埃克有著典型德國人的低沈嗓音。他的聲音宏亮,本人卻缺乏深入探究事物、並做出犀利判斷的能力,他的眼睛和嘴巴好像有點難讓人聯想到神學家,反而比較像個嚴肅屠夫、或悲劇演員。(這段評論不是我說的,是個本來應該支持埃克的萊比錫人說的。)
一開始,馬丁路德沒有上場,只是坐在旁邊觀看盟友與埃克的戰爭。盟友是個典型的老學究,他原本帶了幾十本書要來辯論。但是唸到一半卻被埃克打斷,「拜託,我不會跟一座圖書館辯論。」
路德的盟友解釋,有書籍的佐證可以使辯論更加精確。但是按照當時的學術傳統,盟友被要求放下書本。沒有書本的盟友很快屈於下風,一直坐在台下的馬丁路德手中玩弄著一隻小花,最後將花放在一邊,這代表馬丁路德將要上場答辯——
「停火協議」在這一刻灰飛煙滅。
被燒死的胡斯。馬丁路德在辯論會後說:「我們都是胡斯,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馬丁路德提出了「唯信得救」的思想,他指出信徒只有藉著神賜下的信心,來接受神的救恩。人也只有在得到神的恩典之後,才有可能行討神喜悅的事情。
台下開始出現騷動。這句話的意思無疑是代表:人不需經過教會的恩典就可以獲得拯救。教堂、教會甚至是教皇的必要性,一切都開始被質疑了。這些話立刻把埃克激怒。他將傳統對教皇權威的論證擺在路德面前,依照《馬太福音》裡的經文,耶穌曾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
「教皇是聖彼得的繼承人,擁有天國鑰匙的權柄,所以他對地上教會也有神聖的權威。」埃克惡狠狠地說,「任何否認這項權柄的人,就與約翰・胡斯無異。」
路德立刻提出了反證。他說:在提出「教皇至上」這一主張前,希臘教會就已經存在了一千多年,而且還將繼續存在下去,它也不承認羅馬教皇的權威。《聖經》並未授與教皇特別神聖的地位,教皇的卓越地位是人的發明,教皇既不是不會犯錯、也不是解釋聖經唯一的最終權威。
這種嚴重挑戰教皇權威的論調,從埃克等人的眼裡看來,無異於威克里夫及胡斯異端的復活。埃克警告路德,他是在走異端的老路,根本無助於改革基督教會,只會帶來造反和流血。
馬丁路德反駁:「說羅馬教廷的權柄不是來自神,不等於就要造它的反。」
埃克說:「你看看歷史吧!」
新皇帝查理五世是一名西班牙人,統治德意志自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接著辯論的主題又圍繞著胡斯。
當時,審判胡斯的並非教皇,而是整個教會內地位最高的「大公會議」。對於路德來說,他必需思考的是,大公會議處死質疑教皇權威的胡斯,到底是對?還是不對?
最後,終於被逼迫到角落的路德說:「我坦率地承認,大公會議不敬虔的破壞了保羅、奧古斯丁,甚至基督本人的某些教導。」
這句話立刻引起真正的軒然大波,埃克成功地迫使路德承認:他不再忠於當時的教會。整個辯論持續了 18 天之久,雙方僵持不下,最後主會的喬治公爵不得不宣布休會。
但是對埃克來說,一切就已經夠了。辯論結束後埃克把結果上報教皇,宣告路德為異端。當時甚至已經有人開始稱呼路德為:「薩克森的胡斯」。
馬丁路德正式被控告為異端,而且還是被自己曾經的朋友給控告!這件事讓路德既痛苦又憤怒。他回信給埃克:「聖彼得沒有創造、發布命令、治理的大能,也沒有權柄!」、「滾開!你這無知、嗜血的殺人犯!」
從此以後,他稱埃克是一個無恥之徒。
從羅馬教廷的角度來看,是路德打破了「停火協議」。他參加了辯論、還在辯論會上宣告自己不再忠於教會。1520 年 3 月,魯汶大學與科隆大學宣判路德有罪;隔年,教廷發佈教諭宣判將路德開除教籍,任何支持路德的領主也將遭受如此待遇。
此時的情況看似路德的敗局已定,但,就在這時,德意志地區的民眾介入了路德與教廷的紛爭,沸騰的民意讓教廷不得不縮了回去。
神聖羅馬帝國的官員氣急敗壞地向羅馬匯報,眼下所有德國人都決心暴動。「十分之九的人喊出戰爭的口號『路德!』,而另外十分之一的人甚至喊出『羅馬教廷去死吧!』」
教廷不得已,只好給路德一次為自己申訴的機會。這一次的戰場將是在整個基督教世界最高的裁判法庭,權威甚至高過教皇。宗教改革即將迎來最後的高潮
——大公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