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短片抽屜
市長:之女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藝術天地【短片抽屜】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摘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 作者:尼采
 瀏覽491|回應0推薦0

之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4.《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 作者:尼采--- (共19節)第十四節(分三段)
第一段: 
〈86〉 
享利克·易蔔生是我熟知的人物。他及他那頑固不化的理想主義和“要真理的意志”並沒有敢於超脫道德的物質世界幻覺說。這個學說雖然大講“自由”,卻不想承認什麼才是自由。“權力意志”在缺乏權力意志的人那裡產生的第二次變態。第二階段,人們要講“自由”,也就是說,人們想擺脫擁有權力的那些人。第三階段,人們要講“平等權利”,也就是人們只要還沒有取得優勢,他就想阻撓競爭對手權力的增長。
 
 〈855〉
確定等級,強調等級,這指的僅僅是權力的數量,否則就什麼也不是。
 
 〈981〉 
不是改“良”人,不是用某種道德對人說話,好像本來真有“自在的道德性”似的,或者有一種理想的人似的。而是創造強者必需的環境,這樣的人將需要和擁有使人強化的道德(更確切地說:需要一種肉體和精神的紀律)!
 
可別受蘭眼睛,或高胸脯的誘惑。因為,靈魂的偉大本身絲毫沒有任何浪漫主義的東西。而且,很遺憾,連一點可愛的東西都沒有。
  
〈250〉 
讓我們看一看,“真正的基督徒”是怎樣著手從事違背本能的事吧:——褻瀆和懷疑美的、光輝的、富庶的、高傲的、自信的、有認識能力的、強力的東西——就文化的總體而言,他們意在剝奪文化的純潔良心……
 
 〈865〉 
一種自稱“理想主義”和不甘心讓平庸性仍舊平庸、女人依舊是女人的信念!——不要穿制服!我們清楚,樹立美德是多麼昂貴,美德絕不是平庸合意的東西,而是高貴的瘋狂,美妙的特殊性,擁有投強者贊成票的特權……
  
〈887〉 
在人們要尋找強大天性的地方。——非社會性種類的毀滅和蛻變乃是更重大和更可怕的事。因為他們具有群畜的本能,即具有反對自身價值的傳統。他們的防禦工具,他們的防衛本能,從一開始就不是強有力的,是不很保險的——偶然性的眾多恩惠乃是他們繁衍興旺的原因之一(——他們時刻在最低級和最迷信社會的分子中繁衍;假如人們要尋求個性,人們會在那裡找到它,甚至比在中間階層還要保險!)。
 
以“權利平等”為目的的等級和階級鬥爭——假如說它差不多完結了,那麼反對非社會性人物的鬥爭則方興未艾。(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人物最易在民主社會中生存和發展,也就是在不需要比較野蠻的防禦手段並對秩序、誠實、正義、信任習以為常時)。
 
強人,應當披枷帶鎖,嚴加看管,因為群畜本能想這麼幹。在他們看來,這乃是自我克制的、禁欲主義的退隱,或者通過有害勞動“恪守義務”,因為人們一旦從事這種勞動就再無法回到自身了。
  
〈102〉 
悲觀主義的基督教世紀為什麼比18世紀還要強大——
 
 18世紀相當於希臘悲劇時代——。
 
 19世紀反對18世紀。遺產在此——反18世紀的倒行逆施在於此(更無聊、更枯燥)——超過18世紀的進步也在於此(更黑暗、更現實、更強大)。
 
 〈891〉 
荒謬和可憎的理想主義,它不想平庸地得到平庸性,不是在特殊存在身上感受勝利,而是為怯懦、欺騙、渺小和可憐性所激怒。人們對此不應該有別的想法!而且不許擴大鴻溝!——人們要強迫高等的種類自行閹割,因為這個種類會給他們的存在帶來犧牲。
 
主要觀點:拉開距離,但不要製造任何對立。把平庸的產物替換下來,並施加影響,令其縮減:這是保持距離的主要手段。
  
〈810〉 
同音樂的關係,通過無恥之尤的用語來傳遞一切資訊:淺薄而粗俗;沒有個性;使卑鄙者變得更卑鄙。
  
〈886〉 
人的價值的等級制。——
  
a)不應以個別行為來評價一個人。傳染性的行為,個性的行動並不罕見。等級、地位、種族、環境、偶然性——這一切都比“個性”表現在工作或行為中的時間要早。
 
 b)不少人都有個性,這不成其為前提。但有些則有豐富的個性,絕大多數人則沒有個性。凡是平庸的特性——一個種類人的延續要取決於這些特性——佔優勢的地方,個牲的存在就成了浪費,成了奢侈,要求有“個性”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是載體,是傳動裝置。
 
 c)“個性”是個相對獨立的事實;就連續性和平庸性的日益擴大的重要性來說,個性幾乎成了違反自然的東西。時間上的孤立,迫切要求防禦和武裝的生存方式,某種像壁壘的東西,一種更大的決斷力等,也屬於個性產生的條件;首先是要比普通人——他的人性是傳染性的——具備的敏感性還要小。
 
等級制的第一個問題:一個人怎麼會變成非社會性的,或群畜性的。(後一種情況,這個人的價值在於保證自己的群畜即種類的存在;前一種情況,價值則在於這個人的超群、孤立、受保護和實現非社會性)。
  
結論:我認為人們既不該用群畜類的人來衡量非社會性的、離群索居類的人,也不要相反。。
  
假如從一定的高度來看,那麼兩者都是必然的。同理,他們的對抗也是必然的;——沒有任何東西比“合意性”更應加以摒棄的了,也許從這兩種人中會產生第三性的人來(“美德”就是兩性人)。這也像兩性的接近和諒解一樣,不怎麼令人“合意”。典型物繼續發展,鴻溝日益加深……
  
兩種情況下的蛻變概念:當群畜接近非社會性人的特性時和非社會性人接近群畜特性時——簡言之,當這兩種特性互相接近時蛻變的概念都不受道德的影響。
 
 〈786〉 
道德化和非道德化的歷史。 
 
定理一:根本沒有什麼道德行為:全屬臆造。這不僅是因為它們無法證明(譬如,康得許願的東西,基督教也是如此),——而是因為它們根本不可能產生。人們由於心理誤解而構想出同驅動力的對立,而且認為已經標示出這些力中的另一種力;人們虛構了根本沒有的第一推動力。有種估計提出了“道德”和“非道德”的對立,據此人們應該說:只有非道德的意圖和行為。
  
定理二:區分“道德”和“非道德”的整個出發點是,道德和非道德行為都是自由的、自發的行為——簡言之,或許有這樣的行為,或者,換句話說:道德論斷只同自由的意圖和行為有關。但是,這整個意圖和行為的類則純系捏造。因為,道德標準所依據的世界是根本沒有的——不存在道德和非道德的行為。
  
“道德”和“非道德”對立概念的產生乃是心理錯誤的結果。“忘我的”、“無私的”、“否定自我的”——這一切都不屬實,是憑空臆造的。
  
有關“自我”的教條主義是錯誤的。因為,自我,這是原子論的提法,它同非我”的對立是虛假的;同理,從生成的角度來說,自我成了存在物。自我的實體化是虛假的:因為,這種實體化(相信個體不死性)乃是由於宗教道德教育的莊力而產生的信條。根據對自我的人為的解脫和真正的解釋。人們發現了一種似乎無可否認的價值對立:個別的自我和龐大的非我。個別自我的價值僅僅在於同龐大的“非我”的關係,或從屬於它,而且正是為了它而存在,看來這是不言而喻的。——群畜本能決定了這一點。因為沒有什麼比個人的主權更令這種本能反感的了。但是,假如把自我理解為一種當然的東西,那麼其價值必然在於否定自我。
  
也就是說:
  
1、錯誤地把“個體”獨立化為原子;
2、尊崇群畜,因為群畜會斷然拒絕始終當原子的願望,而且認為這種願望是帶有敵意的; 
3、結論:用改變個體目的之方法來克服個體;
4、似乎有過自我否定的行為。因為,人們曾經圍繞這些行為幻想出充滿對立的領域;
5、有人問:人在什麼行為中肯定自身最為有力,圍繞著這些東西(性別、貪婪、專權、殘酷等等)集中了禁令、仇恨、輕蔑。因為,人們認為有無私的欲望。人們拋棄了一切自私的本能,要求無私的本能。
6、由此產生的結果:人們幹了些什麼呢?人們放逐了最強有力的、最自然的欲望。
  
不僅如此,還放棄了唯一現實的欲望,——為了將來使人認為某個行為值得誇耀,人們必須否認行為中有這種本能在場——發生在心理學事物中的大騙局。即使各類“自滿自足”的人,也只有通過如下的途徑再造自身:在善者的眼光看來,也就是誤解和改造自身。反之:那些從剝奪人的自滿自足中得到好處的一類人(群畜本能的代表人物,譬如傳教士和哲學家們),具有了精細的感覺和心理學的敏銳,他們指出,自私自利無所不在。基督教的結論說:“一切都是罪惡;我們的美德也不例外。人是絕對卑鄙的。忘我的行為是不可能的。”原罪。簡言之:既然人把自己的本能同純系捏造的善的世界對立起來,也就結束了自我蔑視、無力行“善”。
  
備註:這樣一來,基督教就借此描述了在心理學明目療法方面的一大進步:拉羅斯福哥和巴斯噶。基督教認為人行為的本質平等性和行為價值的平等性乃是關鍵問題(——大家都是非道德的)。
 
 於是,人們就要認真教育那些失去自私之心的人們——即傳教士和聖徒。而假如說人們懷疑變“完美”的可能性,那麼他們卻不懷疑知道完美的東西。
  
聖徒、傳教士、“善良的人”的心理學因自然純幻術的原因而失靈。人們把實際的行為動機解釋為不良:因為,為了能夠行動,為了能夠規定行為,人們不得不把根本不可能的行為說成是可行的,就好像崇拜這些行為似的。人們用欺騙否認過(行為),現在又用同樣的辦法加以崇拜和理想化。對生命本能的憤怒被認為是:“神聖的”、值得崇敬的。絕對的貞潔、絕對的服從、絕對的貧乏:這就是傳教士的理論。施捨、同情、犧牲、否認美、理性、感性,用鬱鬱寡歡的目光來看待一切人們具有的強大特性:俗人的理想。
 
 人們前進了。因為,被否認的本能也來撈取權利(譬如、路德的宗教改革;在“《福音書》自由”的幌子下進行最原始形式的道德欺騙),——人們用聖名為宗教改革重新命名;——被否定的本能試圖證明自己是必然的,以使有道德的人完全成為可能;人們必須生活,為他人而生活。因為,利己主義乃是為了目的的手段。
 
 ——人們繼續前進,人們試圖既把生存賦予利己主義的衝動,也賦予利他主義的衝動。因為,要對兩部分人實行權利平等(從利用的角度來說);
  
——人們繼續前進,人們在尋找更高的功利性,同利他主義觀點相比,優先照顧利己主義。因為,就絕大多數人的幸福而言,或就促進人類發展等等而言,(利己主義)更為有益。也就是說,利己主義的權利佔據優勢,但是,受著極端利他主義遠景的影響(“對人類總體有利”);
  
——人們試圖使利他主義行為方式同自然性達成諒解。人們在生命的基礎上尋找利他主義的東西;人們尋求利己主義以及利他主義,認為它們在生命和自然的本質中根源相同。
  
——人們夢想對立會在未來某個時刻消失,那時,由於持續適應的緣故,利己主義的東西同時也就是利他主義的東西;
  
——最後,人們會明白,利他主義的行為只不過是利己主義行為的一種——會明白,人們達到愛的那種程度會自行消失,這就是對個體權力和人格的證明。簡言之,由於人們使人變得更惡,因而也就是使人變得更善——就會明白,人們是互相依存的……於是,帷幕開啟,迄今為止對心理學的重大歪曲,真相大白了。
 
 結論:只有非道德的意圖和行為。——也就是說,所謂道德的,應是非道德的。一切欲望都是權力意志派生出來的。因為,它們本質相同。生命的概念:——它表現為(“善和惡”)本能的力度表面上的對立,暫時的等級制,在這種制度下,某些本能要加以管制,或加以利用。——要為道德辯護:經濟學的等等。
  
針對定理二。決定論,因為它是拯救道德世界的嘗試,通過使道德易位的辦法——即變成未知。
  
既然以機械論觀點設想的世界容不下我們的估價,那麼決定論只不過是允許拿這種估價變魔術的手段。因此,人們應該抨擊和消滅決定論。同樣,也要否認我們有決定自在世界和現象世界分家的權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182&aid=5038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