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出生在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13歲時受到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強烈影響,不久便立誓反抗沙皇專制暴政。1833年他從莫斯科大學畢業,正打算展開社會活動,突然遭到沙皇政府逮捕,後被流放。1840年回到莫斯科,不久又再度被流放。1847年他去國流亡,旅居法國、義大利等地,向俄國人民報導西歐的民主運動。1852年他來到國際流亡者集中的倫敦,創辦「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出版刊物《北極星》和《警鐘》,通過地下渠道發往俄國。1870年病逝於巴黎。
巨人何以成為巨人——讀赫爾岑《往事與隨想》第一冊
在俄羅斯歷史上,赫爾岑屬于影響了一個時代的巨人。他的思想和血性直接
來源于十二月黨人。沙皇當局絞死十二月黨人五位領袖時,赫爾岑只是一個十幾
歲的少年,可他像當時最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一樣,感到了最深切的恥辱、仇恨和
痛苦。執行死刑後,當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禱式,以示慶
祝。三十年後,赫爾岑寫道︰“我參加了禱告式,我當時只有14歲,隱沒在人叢
中,就在那里,在那個被血淋淋的儀式玷污了的聖壇前面,我發誓要替那些被處
死刑的人報仇,要跟這個皇位、跟這個聖壇、跟這些大炮戰斗到底。”少年赫爾
岑的整個精神生活幾乎完全被這個重大事件所佔領,內心時刻不停地激蕩著為光
明和正義而奮斗的偉大沖動。一個少年難以長期獨自品味這樣大的沖動和夢想,
他必須把它說出去,必須以某種方式與這個世界發生聯系並得到反應和驗證。他
鄭重地向他的老師傾訴了他的感情和決心。這位老師平時總是訓斥赫爾岑說︰“
您不會有出息的。”可當他了解到赫爾岑的精神世界後,禁不住說︰“我的確以
為您不會有出息,不過您那高尚的感情會挽救您。但願這些感情在您身上成熟並
且鞏固下來。”這位不苟言笑的老師還以激動的擁抱將他的革命熱情和自由主義
信念傳導給這位十四歲的貴族少年。
這段故事,是赫爾岑《往事與隨想》中最吸引我的一節,但每次讀後,我都
禁不住有點後怕。倘使這位老師是個怯弱而又世故的人,他對赫爾岑的傾訴不予
理睬;倘使他是一個愚昧而又迂腐的人,按著官方立場來解說那場起義和鎮壓,
用官方意識對赫爾岑的高貴激情給予挫傷和清洗,那麼,還會有後來的赫爾岑嗎?
倘若雷列耶夫、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米海依洛夫斯基、涅恰耶夫、托爾
斯泰、巴枯寧、克魯泡特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列漢諾夫等人在其成長道路上
不曾得到這樣的鼓勵和支持,他們作為革命家和文化英雄的形象還能站立得起來
嗎?而沒有這些人的挺立和閃耀,俄羅斯的十九世紀究竟還有多少光彩可言呢?
赫爾岑的這個故事,讓人不能不對領袖與人民的關系有所領悟。領袖不只是代表
人民,而且的的確確是由人民培養出來的.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會有什麼樣的領袖,
從而也就有什麼樣的民族和社會。在這個意義上,被赫爾岑稱為“老布肖”的那
位目睹過法國大革命的老師不僅造就了赫爾岑,還造就了俄羅斯。十九世紀的俄
羅斯之所以那樣奇光異彩,令人景仰,其決定因素究竟是什麼?我們平時總是將
注意力集中在上文所列的那些顯赫人物身上,但是在讀《往事與隨想》的時候,
我的目光不知不覺中就投向了那些普通人,那些從來不被看作英雄的、既無人為
之建造銅像、也無人為之開設紀念館的普通人身上。
亞歷山大一世時期,藝術院長以阿拉克切夫伯爵離皇上最近為由,提名他作
名譽院士,藝術院秘書反駁說︰“要是這個理由站得住的話,我就推薦馬車夫伊
里亞‧巴依科夫為院士,他不單離皇上最近,還總是坐在皇上前面。”拉勃津秘
書雖因此遭到流放,卻捍衛了藝術的尊嚴和自己的良心。亞歷山大一世的弟弟尼
古拉(後繼位為皇帝,正是他絞殺了十二月黨人 5位領袖)有一次想來點粗魯行為
顯顯威風,要抓一位禁衛軍軍官的衣領,軍官沙莫依洛夫伯爵威嚴地說:“殿下,
我的佩刀在手里呢!”一語將尼古拉擊退。莫斯科要塞司令斯塔阿爾將軍受命主
審赫爾岑等人一案,他在審讀案卷後這樣向皇上直陳己見︰這些青年人是清白無
罪的,偵訊委員會所做的事情是極不光彩的,我不能為此違背自己的良心,玷污
自己的滿頭白發。他憤然退出偵訊委員會,事後還一直為這群青年人的厄運耿耿
于懷,上書尼古拉要求釋放他們。試想,如果換成另一個民族的將軍或坦克手,
情形將會怎樣呢?而如果失去了赫爾岑,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俄羅斯革命史和俄
羅斯思想史都將是斷裂而又殘缺的。看一下沙皇樞密院總檢查官祖布科夫的書房
也許是十分有意思的。赫爾岑寫道︰“他的書房里掛滿了所有革命名人的肖像,
從漢普登和伯伊到菲艾斯基和阿爾芒‧卡列爾。在這個革命聖像壁下方有一個完
備的禁書庫。一具骷髏、幾只鳥標本、幾只制作過的兩棲動物和若干保存在酒精
里的動物內髒——它們給這間氣氛非常熱烈的書房加上一種思考和研究的色彩."
這位大臣的書房所表現出的現代氣息和人文氣息,與《祝福》里魯四老爺的書房
實在大異其趣。
在《薩哈林旅行記》中,契訶夫這樣描繪這個流放之島和監獄之島的島區長
官科諾諾維奇將軍︰“談吐高雅,文筆優美,給人的印象是一位誠摯的、充滿人
道精神的人。”一位少校典獄長冒著生命危險,從傍晚到凌晨兩點一直巡游海上
尋救一位被波浪卷入大海的苦役犯的故事,契訶夫記述得更加詳備.上述這些人,
無論是藝術院秘書還是禁衛軍軍官,無論是要塞司令、島區長官、典獄長,還是
總檢查官,他們無不表現出強烈的尊嚴意識和人道主義傾向。他們即使身居要職
也改變不了沙皇政權的專制體制和非人性質。但他們以自己良好的人文素質和歷
史良知,在國家機器與歷史要求、民族利益、革命思想之間構成了一種彈性,正
是這彈性使得新思想新力量不但未遭毀滅,反而勃然發展。這些官員作為人民的
一部分,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反對他們的那些思想家革命家的精神資源和社會基礎,
即使是亞歷山大一世這樣的沙皇,面對著日趨強盛的革命團體和思潮,也一直在
觀望和思索,而不讓他的僚屬舉起屠刀,他表現出強烈的歷史良知。在處死普加
喬夫之後,俄國實際上廢除死刑達50年之久,這為培養人道主義精神和生命意識
開闢了一片政治空間。可以說,俄羅斯思想家革命家只是把深蘊在人民心中的心
理傾向明白地表述出來並擔當起來。他們在政治上是沙皇和將軍和大臣的敵人,
但在人文素質和人道傾向上,敵對的雙方卻是頗為相近的。
十二月黨人起義被鎮壓以後,俄羅斯社會一度出現了嚴重的政治黑暗和道德
墮落。可是這個民族對于正義事業的崇仰和對于英雄人物的熱愛還是以某種方式
表達了出來。赫爾岑帶著深深的敬意寫道︰“那些給判處苦役的流放人的妻子被
剝奪了一切公民權利,拋棄了財富和社會地位,動身到西伯利亞東部去,一輩子
忍受那里可怕的氣候,和當地警察的更加可怕的壓迫。姐妹們沒有權利到她們的
哥哥或者兄弟那里去,她們就退出宮廷,過著隱居生活,許多人離開了俄國;幾
乎所有婦女的心里都保留著對那些受害者的熱愛……”特魯別茨卡雅公爵夫人第
一個動身去西伯利亞,追隨著她的英雄丈夫並死在那里。法國姑娘唐狄在巴黎得
悉昔日情人伊瓦謝夫被判流放西伯利亞,立即來俄國要求去西伯利亞與情人結婚.
尼古拉一世雖甚感惱怒,終于還是同意了她的請求。這對年輕的情侶後來雙雙死
在苦難深重的西伯利亞。赫爾岑的記述使我想起後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兩件事。
在給車爾尼雪夫斯基執行象征性死刑的刑場邊上,一位少女把一束鮮花遞給了這
位囚徒。在隨後奔赴西伯利亞的途中,一位馬車夫用這樣的話跟車爾尼雪夫斯基
告別︰“誰擁護人民,他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去,這一點我們早就知道。”俄國
革命家能在流血犧牲的同時享受到如此偉大的幸福,真叫人妒羨不已。這些精神
巨人最需要的並不是世俗的功德圓滿,而恰是這種被理解,這種在精神上與世界
的聯系和溝通。他們因為有了這樣的人民而偉大,也因為有著這樣的人民而幸福.
而在另一個民族,情形則遠不是這樣。像鄒容、陳天華、秋瑾、徐錫麟這樣
的人,既沒有赫爾岑那樣豐厚的精神資源,更沒有特魯別茨卡雅公爵和車爾尼雪
夫斯基式的安慰和幸福。他們永遠遇不到老布肖那樣的老師、要塞司令那樣的辦
案者、少校典獄長那樣的官員、特魯別茨卡雅夫人那樣的家屬、馬車夫那樣的老
百姓等。秋瑾的叔父就是她的告密者,她死後不但沒有得到鮮花,而且被老百姓
吃了她的鮮血,徐錫麟更是給辦案者分吃了心肝。1978年,當李九蓮那顆決不放
棄思考的頭顱倒在血泊中時,她的同時代人都在準備著高考,甚至沒有一個人听
見槍聲。在她漫長的囚徒生涯中,家里沒有一個人來看過她一次,沒有一個人送
過一次飯、一次衣。而她的厄運最初的起因,竟是她的男朋友的出賣。在中國綿
延不絕的政治運動中,互相揭發、互相誣陷、賣友求榮、賣親求榮的現象是如此
普遍。一個人只要受到權力的敵視或迫害,幾乎馬上就要從社會結構和倫理關系
中開除出去,誰也不敢拜訪你,誰也不敢跟你打招呼跟你握手跟你聊天,誰也不
敢給你寫信,誰也不敢喊你為老師為同志為父親為叔叔。雖然還有人談到你,但
那是按著官方口徑進行誣陷和誹謗,也許還有人來敲門,但那是為了宣布跟你劃
清界線。難怪魯迅吞吞吐吐地說,他沒敢說出全部的真話,因為他還要在這社會
中居住。他不敢真的被這社會和倫常所開除。魯迅絕非多慮。一位因在廬山講了
幾句大白話而丟官的政治人物,很快就被自己的妻子從家里開除了出去。在中國
想做一條好漢,確實比別國更難。魯迅曾感嘆中國的監獄比別國的難坐,實際上
何止如此。對于一位優秀人物來說,中國生活的千萬個環節中,每個環節都殺機
四伏。中國社會對于優秀人物懷著本能的仇恨和恐懼.顧準的遭遇很能說明問題.
顧準受到迫害後,他的妻子絕望地自殺了。子女宣布與他斷絕親緣關系,還逼著
顧準簽字同意。他的老母親住在妹妹家里,可因為妹婿是官場中人,為了照顧官
員的前途,這對同住一城近在咫尺的母子終生不得相見。顧準拖著病體,蜷曲在
孤室寒窗之中,形單影只地寫著那些先知般的文字.他一再要求與子女恢復關系,
均遭拒絕。他只能從別人那里收集子女的照片,以此寄托他的慈父之情。他臨終
的時候,又一次吁請子女“寬恕”他(倒好像他真有什麼罪過似的)並來看看他,
自然是又一次遭到拒絕。無休的政治迫害,無窮的精神凌辱,無限的感情折磨,
這就是一個文化英雄的境遇和結局。如果他的母親來給予撫慰,妻子來給予照顧,
兄弟姐妹們來給予幫助;如果他的子女來為他驕傲,他的朋友來與他切磋,我相
信這個顧準一定可以寫出更加堅定、徹底的文字,也許當我們回顧“文革”時,
就可以因為有了一位精神巨人和文化英雄而感到驕傲和安慰。然而,顧準終于沒
有得到這樣的幸運,這個民族終于沒有得到這樣的幸運,因為這個民族像他的子
女一樣,一直在遺棄著他、拒絕著他。直到他逝世20年之後,《顧準文集》才在
中國一個最偏僻的角落里勉勉強強問世。
我們平時談論那些優秀人物時,常說他們“孤膽”、“孤勇”、“僅僅憑著
個人就敢于與整個世界對抗”,其實這都是片面而又夸張的說法。優秀人物自己
也愛作如是說,那更是飽含憤激之情了。有恃才能無恐,誰能夠在精神上無所憑
依就自然地強大起來呢?越是精神強大的人,越是需要擁有最豐厚的精神資源。
一個巨人不但需要通過研讀典籍佔有歷代前賢的精神財富,不但需要通過研究人
性和社會來把握人性的需要和歷史的走向,他還同時需要周圍那些有血有肉的人
的理解、支持、溫暖、尊敬、鼓勵,他需要從這樣的心靈交流中得到勇氣和力量.
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再偉大的人也會枯竭夭亡而無從成其偉大.在這樣的意義上,
任何一個偉大的人都是憑著他的族群並代表他的族群成為偉人的。所以,那些產
生了巨人的民族必是像巨人一樣可敬可仰的民族。
1827年的某個黃昏,15歲的少年赫爾岑和他的朋友奧加略夫郊游來到了莫斯
科旁的麻雀山上。太陽正在徐徐西沉,圓屋頂閃閃發光,美麗的莫斯科鋪展在山
下一望無際的地面上,清新的微風迎面吹來,詩意盎然。這對少年想到了全人類
的命運和幸福,想到了俄羅斯的現狀與未來。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靈魂的純潔與
高尚,意識到了自己是命中注定應該擔當大任的優秀人物。他們站在夕陽微風之
中,互相依靠,突然間熱烈地擁抱起來,他們對著偉大的莫斯科發誓,一定要為
自己的使命奮斗到底,直至獻出生命。在後來的歲月中,俄羅斯人民果然將赫爾
岑造就成了一代巨人。這位巨人的力量,正如我們所已經知道的,不僅來自十二
月黨人的鮮血和老布肖的祝福,也來自要塞司令斯塔阿爾將軍的理性與公正,還
來自追隨丈夫流放到西伯利亞去的婦女們和對革命家表示尊敬的馬車夫們,甚至
還來自亞歷山大一世對起義前的十二月黨人的理解、寬容與尊重。一句話,他的
力量來自全體人民的人文理想和整個民族的歷史良知。中國的優秀人物卻不曾得
到赫爾岑式的條件和幸運,無論是譚嗣同、陳天華、秋瑾、徐錫麟,還是李九蓮、
遇羅克、王申酉、顧準,他們無不在缺乏精神滋養和力量源泉的絕境中無望地死
去。中國要想誕生真正的精神巨人,遙矣遠矣。 - See more at:http://bbs.creaders.net/politics/bbsviewer.php?trd_id=881003&language=big5#sthash.KoLSW5Bf.dpuf
巨人何以成為巨人——讀赫爾岑《往事與隨想》第一冊 - 萬維論壇
bbs.creaders.net
以賽亞·伯林極為欣賞赫爾岑,在《伯林談話錄》中他認為「赫爾岑是個真正的思想家,他也許是那些最早受浪漫主義理論影響的思想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