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舊城跟鳳山舊城是一樣的,以下有一段歷史有提到其中的差別。.
明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鄭成功復臺,設承天府,天興.萬年兩縣,當時高雄市一地屬於萬年縣西南一角,萬年縣治設於前埔尾(今之左營).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兵入臺,設臺灣府,及臺灣.諸羅.鳳山三縣,隸屬福建省,高雄則劃入鳳山縣大竹.興隆兩里的大部份,鳳山縣縣治仍設於前埔尾(今之左營).
左營在明鄭時期雖為縣治,但未築城.清兵入臺後僅築個小土堡,直到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朱一貴亂平之後,乃改建土城,並開闢護城壕.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林爽文兵變,攻陷前埔尾城(今之左營).事平後的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縣治由左營遷移至鳳山(昔稱埤頭店),另築城牆.因此有了鳳山舊城(指左營)和鳳山新城(指鳳山)的區別.
※※※
左營舊城
傳說兩百多年前,台灣有個縣,在縣太爺的籌畫下,築了一座土城。而令縣太爺頭痛的是,城外居民好勇鬥狠,常常滋事。後來縣太爺聽信了一位風水師的「指點」,在城門外不遠的地方,掘了一口井,都希望井水水的「柔」能調和居民的「剛」。果然井水不負所望,民性從此「柔順」許多。
兩百多年以後,這口井不再湧出水,而且經過時代的變遷和人為的「修飾」,它竟然搖一變,使人誤以為它是一個「交通指揮台」。直到民國七十七年(西元一九八八年),「碰!」一聲,一輛小貨車撞壞了它黃黑相間的「衣裳」,才使人們又記起它的「輝煌」過去。
這是拱辰井的故事,它位於高雄市左營舊城北門前,是國家一級古蹟左營舊城的一部分。談到左營舊城,它的故事比拱辰井還曲折呢!
清代左營是鳳山縣治,是台灣南部非常重要的地方,每次一有什麼變亂,這裡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鴨母王朱一貴之役後,清廷為了鞏固勢力,命令當時鳳山縣的知縣,籌畫建築土城於左營。城分東西南北四門,左邊靠著龜山,右邊連著蛇山,城的四周還有一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圍繞,相當雄偉。這是台灣第一座正式的土城。
到了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又發生抗清事件,結果鳳山城(在今日左營) 被攻破,知縣和許多部下都殉職了。後來,這件叛亂雖然平定了,但是大家對這座土城失去了信心,於是在今鳳山市內興建新城,稱原來的稱為「舊城」。
新城建好後,在一次叛亂裡,仍然陷入敵人的手中,於是又有人覺得還是舊城比較好。理由是︰舊城連著山對著海,比新城雄壯又利於防守。重建舊城的呼聲一天比一天高。舊城終於開始重建了!材料採用咾咕石。工程相當浩大,城圍加寬,城牆疊高,還闢建了鳳儀、奠海、啟文及拱辰四門,而且門上有城樓,四個角落築了砲台;城內衙門、倉庫及監獄樣樣具備。這是座多麼「雄偉堅固」的城啊!
沒想到「世事難料」,就在工程結束,大家正興高采烈挑選日子準備遷往舊城時,發現每當下雨時,由龜山上流下的泥水,沖刷城內,泥濘難行,城內淡水井又少,不夠使用,而鳳山縣城人口眾多,又比舊城繁榮,所以官員都不願搬入城中辦公。又有傳說是知縣不明原因,竟然死了!人們認為這是不吉祥的預兆,官員也不願搬遷!
這一座嶄新的舊城,就在得不到重視及時間的腐蝕下,風華逐漸老去,只留下東、北、南門部分城牆、井及廟。
東門在大義國中後側;西門已經不存在了;南門現在成了圓環,位於中華路口上;北門在勝利路、義民巷和埤仔頭路交會路口,城門左右邊保有一 段牆,成門前有拱辰井和土地公廟。
還好,舊城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它的地位受到重視,從此以後,它已能過著被「尊敬」的歲月!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230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