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禧嬪》 劇情大綱
朝鮮王朝第19代國王—肅宗(在位1674-1720),是一名三代單傳的獨子, 但肅宗已經年過30,還尚未得子。
李朝-肅宗先後共有
仁敬王后-金氏(1661-1680) 光州
仁顯王后-閔氏(1667-1701)
仁元王后-金氏(1687-1757)三位正妃,均無子。
仁敬王后是領敦寧府事-光城府院君-金萬基之女, 在1671年冊封為世子妃,肅宗即位後,進封為王妃, 1680年去世 享年20歲。
張禧嬪 (1659/9/19-1701/10/10)原名張玉菁,別號:冰山 。張玉菁比肅宗大二歲,先由內人被封為尚宮,淑媛,昭儀,最後被封為禧嬪。 自幼家境清寒,身分卑賤, 從小即入宮為內人的張玉菁(譯官-張炫的侄女) 在當宮女的期間識人臉色 ,當時是伺候太皇太后[莊烈王后-趙氏(1624-1688)仁祖繼妃]的內人。 張氏溫柔又善解人意,所乙太皇太后很喜歡張氏,肅宗常到太皇太后寢宮請安,太皇太后為了討肅宗歡心,讓張氏有機會接近當時的肅宗,讓肅宗的心偏向太皇太后,張氏也深得肅宗歡心和寵愛升為尚宮。但因為太皇太后與太后[明聖王后-金氏(1642-1683)肅宗生母]不和, 也各自屬於不同黨派,太后不喜歡張氏,是因為張氏是太皇太后身邊的人,張氏就成為太后和太皇太后婆媳鬥爭的犧牲品。 太后與西人黨派的大臣聯手將張氏趕出王宮,不讓張氏留在肅宗的身邊,張氏急著去向太皇太后求情, 但因太皇太后和南黨的勢力較弱,太皇太后只能安慰承諾張氏會找時機再接她入宮。
當時由世子嬪升為王妃的第一任王后-仁敬王后未生子就過世了。 不久之後太后也死了,肅宗又迎娶第二任王后-仁顯王后, 仁顯王后,本籍驪興-閔氏,(與明成皇后同為驪興閔氏的人) 是領敦寧府事-驪陽府院君-閔維重之女﹒1681年冊封為王妃。 張玉菁被趕出宮,原本支援張氏的太皇太后, 卻一直沒有要接張氏回宮的意思。
太后屬意讓肅宗迎娶仁顯皇后,張氏還是等不到肅宗去接她, 張氏無法忍受被趕出宮的淒涼,心灰意冷上吊自盡卻被救下, 張氏被救後從此性情大變,她不相信肅宗辜負了她, 並決定不擇手段回宮,發誓要用盡所有方法重回宮中,奪取一切權力。 太后後來重病,臨死前請求太皇太后在仁顯皇后入宮三年內 (即太后的喪期內)不要讓張玉菁入宮.太皇太后眼看長久不和 的媳婦死前認錯,一時心軟,就答應了太后的要求。
服喪的三年內,太皇太后喜歡上乖巧善良的仁顯皇后, 張氏託人向太皇太后重提入宮的事, 但此時太皇太后的心已偏向仁顯皇后, 太皇太后為了不讓皇室引起爭寵的風波,更不想讓張玉菁回宮, 太皇太后為了保護皇室的穩固,也決定保護仁顯皇后。 太皇太后要求張氏等[太后三年喪期]服滿再入宮, 但用意其實是希望仁顯皇后能在這三年內懷孕。 張氏癡癡等了三年,發覺連太皇太后都背叛了她, 而肅宗也因為新娶仁顯皇后而遺忘了她, 張氏警覺沒有人可以依靠,只能靠她自己。
仁顯王后入宮三年依舊無子,仁顯王后也很焦慮,為使王室有後, 仁顯王后向肅宗提出要將張氏接回宮中。 張氏回宮後重獲肅宗的寵愛,並被封為淑媛, 張氏假意向仁顯王后修好,獲得仁顯皇后的信任, 得到肅宗專寵後的張氏,氣焰逐漸高漲。 張氏為謀得權勢與地位無所不用其極, 仁顯皇后為了壓制張氏,削弱肅宗對張氏的寵愛, 引入金貴人入宮服侍皇上,張玉菁服侍皇上多年,仍只是小小的淑媛, 金貴人入宮後,立刻得到肅宗寵愛,封為貴人,地位比張氏高。
剛開始金貴人有仁顯皇后的撐腰,氣勢高漲壓過張氏, 張氏不滿金貴人入宮比她晚卻地位比她高,兩人向肅宗爭寵, 張氏不甘示弱讓皇上封她為嬪,地位又比金貴人地位高, 心高氣傲的金貴人爭不過張玉菁,後來金貴人落敗, 從此被打入冷宮,仁顯皇后想壓制張氏卻失敗。 金貴人入宮不到數年即被打入冷宮,過悽慘的生活, 仁顯皇后對自己一時的妒忌心害了金貴人一生,深感愧疚, 那也是善良的仁顯皇后唯一做過對良心有愧的事情。
後來張氏為肅宗生育了第一個後嗣, 地位更加穩固,被封為正一品嬪妃-禧嬪。 張氏自此開始培植她的朝廷勢力, 之後因為外朝大臣黨派鬥爭厲害,同時引發冊立世子之事, 禧嬪-張氏與大臣聯手合作,1689年張禧嬪所生之子, 冊封為世子[景宗-李昀(在位1720-1724)]。 過幾年後,禧嬪-張氏並不滿足,卻更想成為後宮首妃, 便在朋黨的唆使和幫助下聯手向肅宗屢進讒言,頻使奸計, 用計讓肅宗誤會仁顯皇后善嫉,以王后之勢欺壓她。肅宗聽信禧嬪-張氏與朝中大臣對仁顯王后的汙衊與陷害, 終於將善良含冤的仁顯王后廢黜,並冠上因驕縱善妒為由的罪, 仁顯王后被廢為庶人逐出宮廷送回感古堂。 (明成皇后小時候與母親閔氏住的地方)
肅宗改立禧嬪-張氏為王后,這是朝鮮五百年唯一後宮嬪妃被立為王后的例子。 其實朝鮮黨派之爭自燕山君時代以來延續了上百年,非常激烈。 李朝朝廷當中有勛舊派和士林派;士林派當中原分西人派和東人派。 後來西人派分出老論派和少論派; 東人派分裂成南人派和北人派(北人派又分大北派和小北派)。 當時西人老論派和南人派相對立,勢同水火。 南人因依附肅宗的女寵禧嬪-張氏,擁護肅宗廢仁顯王后-閔氏, 改立禧嬪-張氏為王后而得重用。
沒想到禧嬪-張氏被冊封為王后後, 張氏開始變本加厲,愈來愈霸道, 接著大殺仁顯王后的侍從,張氏忌妒心甚強, 不許肅宗寵愛後宮, 張氏因為怕肅宗移情別戀, 所以開始殘害受過肅宗恩寵的後宮,同時更加狂妄驕縱無理, 甚至根本不把肅宗放在眼裡。 如此一來使得肅宗開始對張氏感到不滿, 肅宗更加懷念起,被廢住在感古堂的仁顯王后。
後來持反對態度的西人派,在金春澤等人的帶領下發起[閔妃重定運動]而受到鎮壓(甲戌獄事)。 六年後,民間文人-金萬重更將仁顯王后被陷害的事蹟編成小說[謝氏南征記]廣為流傳到宮中,肅宗後來也發現這本小說就是在敘述小妾謀害正室,而被丈夫趕出家門的小說,肅宗看了那本小說後, 肅宗就開始非常後悔當年冒然廢了溫柔善良的仁顯王后, 也終於明白自己誤會了仁顯王后。
後來張氏殘害被肅宗寵幸的卑賤內人(英祖之母) 此事被肅宗發現救了打水內人一命, 並將打水的內人封為淑嬪(淑嬪-崔氏), 更讓肅宗深深回想仁顯皇后以前,對肅宗寵愛後宮十分寬容, 從不計較毫無怨言,肅宗決定迎接仁顯王后回宮, 恢復仁顯王后的後位,並將張氏由皇后降回[禧嬪]。 這件事讓張氏不滿,不甘心失去後位和丈夫, 才決定暗中請巫師作法加害仁顯皇后, 後來東窗事發,肅宗將禧嬪-張氏廢後, 並在1701年以[忌妒專橫].[詛咒國王].[巫蠱後宮]之罪名 將禧嬪-張氏廢為庶人並賜喝毒藥而死。
不過原本身體纖弱的仁顯王后,因為在感古堂過了六年貧瘠的生活, 重回王后的位子後不久 在1701年病世,享年35歲, 肅宗後悔莫及,決定自己死後與仁顯王后合葬,其墓地稱為[雙陵], 仁顯王后謚號孝敬淑聖莊純元化懿烈貞穆,她一生峰迴路轉,其氣節高尚,史家多稱她為百年難得的賢妃。
後來肅宗又娶慶恩府院君-金柱臣之女,立她為第三任王后, 仁元王后-金氏(慶州)於1702年進宮冊封為王妃, 在1757年去世,享年71歲,但也是無子就死了。 肅宗死後(1661-1720), 張禧嬪之子仍繼承皇位, 景宗才供奉母親禧嬪-張氏靈位於後苑的別殿(後來的七宮)。 景宗無子死後,淑嬪-崔氏所生延壽君-李昑(1694-1776)即位[英祖(在位1724-1776)]。
禧嬪-張氏雖然一心嚮往權貴,但並未教導景宗要心懷仇恨, 所以景宗本性純良,和其他皇子兄弟間情誼深厚,也就因為如此, 禧嬪-張氏死後,肅宗不改對景宗喜愛,還是將皇位傳給了景宗, 景宗(1688~1724)只當了四年的皇帝, 景宗臨終時指定將皇位交給和他感情深厚的弟弟英祖。
張禧嬪的一生波折動蕩,其人足智多謀,與唐朝的武則天類似, 但是最終因心術不正而引火焚身。 現在在韓國,張禧嬪的故事還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和小說,歷久不衰。
劇照:http://tw.image.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p=%E5%BC%B5%E7%A6%A7%E5%AC%AA&js=1&ni=18&ei=utf-8&y=%E6%90%9C%E5%B0%8B&fr=yfp&xargs=0&pstart=1&b=109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100116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