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10 作者:欣文
《西游記》里的唐僧玄奘去西天取經,真實的玄奘到印度取經。回到大唐後的經歷就鮮為人知了。
根據史料的記載,玄奘在歸國途中整整走了兩年,當他回到闊別近二十載的祖國時,恰好是大唐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當時,在京城西郊,人流如織,幾十萬僧俗摩肩接踵,聚集在那里,迎接從西土取經歸來的玄奘。第二天,玄奘把帶回的經書、佛像送往弘福寺,這時,天空中一輪明日的周圍,出現了彩色的雲朵,佛像上放射出紅白相間的輪光,眾人對此贊嘆不已。
由於玄奘的回國,京城萬民停業五天,眾多的人都皈依了佛門。對玄奘的隆重歡迎,可以說是千古罕見。
玄奘回到長安時,唐太宗正在洛陽準備出徵。於是玄奘便來到洛陽拜見太宗,將帶回來的各種奇珍異寶獻給太宗。二人在宮中促膝交談,直到敲響出徵的戰鼓時,他們才結束了談話。唐太宗傳旨給房玄齡,讓他派人保護玄奘,且供給一切費用。後來玄奘要求選擇賢能的人和他一同翻譯佛經,太宗表示同意。這樣,玄奘自從回國之後,就積極致力於翻譯佛經和弘揚佛法,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譯經師之一。
當唐太宗討賊回到京城長安後,玄奘上表,請求太宗為他所譯佛經寫序,玄奘說:“陛下您的智慧如白雲遮日,威名高過百王。我認為佛法無邊,不是具有神思的人,不能夠解釋它的道理;聖教玄遠,不是聖人的文詞,是不配序寫它的來源的。所以我敢冒犯您的威嚴,請您為聖經做序。帝王之言影響深遠,您就不要再謙虛了。”這樣,太宗應玄奘的再三請求,就在明殿寫出了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
百官聽後,紛紛稱贊。從此,朝廷眾臣紛紛讀經,佛法得到空前弘揚。
後來,玄奘還應唐太宗的要求,完成了聞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書中記述了他親自游歷的一百一十個國家和傳聞的二十八個國家的風俗、文化、地理、歷史、宗教等各種情況,敘述生動真實,文詞絢麗雅瞻,不失為我國古籍中的一本名著。後被譯成多國文字,廣泛流傳。
玄奘入佛門以來,總是希望自己死後能夠升往彌勒天。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告訴和他一起譯經的僧人和弟子說:“我到了六十五歲時,一定會死的,現在誰有問題,可速來提問。”
“年紀未到耄耋,為什麽要這樣說呢?”聽到之人,便很驚奇的問。玄奘回答說:“此事我自己知道。”於是,前去向佛像告別。有門人要外出的,玄奘對他們說:“你去吧,我現在就與你告別了。你再也不用來見我了,來了也不會見到我了。”
正月九日,玄奘告訴寺中的僧人說:“我要死了。我死以後,請把我的屍體在接近官寺的安靜之處安葬。”說完,便躺了下來,閉上眼睛,只看到大蓮花,又看到自己高大的身相。他深知自己將要升天的時候到了。玄奘把寺中門人全部召集起來,再次向眾僧告辭,而且留下了一份給皇帝的奏表,然後,自己默念彌勒。
到了二月四日這一天,玄奘右手支頭,身體側卧,寂然不動。門人問他:“這是什麽姿勢呢?”玄奘說:“不要問,妨礙我的正念。”五日中夜,有弟子問道:“您一定能坐彌勒天嗎?”玄奘回答說:“一定能!”說完,玄奘停止了呼吸。玄奘死後兩個多月,屍體形色如常。
玄奘最初葬在白鹿原上,後來,皇帝下詔把玄奘改葬於樊川。當把玄奘的屍體從地下抬出來的時候,其面色就象活著的時候一樣。眾人嘆為奇異,深深感到玄奘的確是一位不同凡響的得道高僧。
玄奘不畏生死、歷盡艱險到天竺取經,為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的文化再添絢麗的一筆,也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在華夏文明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大唐三藏聖教序碑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門懷仁集。
晉右將軍王羲之書。
蓋聞二儀有像。顯復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而微。雖愚不或。形譖莫覩。在智者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
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則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擦其旨趣。能無疑或者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虛。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
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耶正於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諧時而隆替。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是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抒理廣彼前聞。截偽存真。開茲後學。
是以翹心凈土。法游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證。積雪晨飛。途聞失地。鶩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雲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弘達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菀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津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註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合。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今墜之端。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田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
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翼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朕才謝珪璋。言慚博達。至於內典。尤所未閑。昨制序文。塗為鄙拙。唯恐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森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贊。循躬省慮。彌蓋厚顏。善不足稱,空勞致謝。皇帝在春宮述三藏。聖記。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輒(足屬)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減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
開法綱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塗炭。啟三藏之秘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晨鐘夕梵。交二音於鷲峰。慧日法流。轉雙輪於鹿菀。排空寶蓋。接翔雲而共飛。莊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澤其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遂使阿(禾辱)達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性德凝寂。麋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分義。總成乎實。豈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德者哉。玄奘法師者。
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跡幽岩。棲息三禪。巡游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恆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法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焰。皎幽闇而恆明。自非久值勝緣。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御制。眾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雲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治素無才學。性不聰敏。內典諸文。殊未觀覽。所作論序。鄙拙尤繁。忽見來書。褒揚贊述。撫躬自省。慚悚交並。勞師等遠臻。深以為愧。
貞觀廿二年八月三日內府。
http://www.newsancai.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3871:2010-04-17-13-44-25&catid=276&Itemid=5&lang=bi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