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四小龍、中國大陸、越南,乍看都是強力推動投資,及發展製造業出口起家,成就一段時期的經濟奇蹟。
2、奇蹟之後,投資的生產力貢獻必然遞減。越南發展晚,還在奇蹟進行式;星、港早已過渡為服務型經濟;韓國長期過度投資,仰賴外債,終遇97金融風暴洗禮;台灣礙於政經情勢與規模,保守、小本經營,投資資金仰賴國內儲蓄,安渡國際風暴。隨著經濟繁榮,外貿依賴比重大,韓、台都降低仰賴投資,而擴大依賴人民消費發展經濟,政治與社福結構都無可避免因而改革。
3、暫不論中、日,四小龍都已走完過去由政府主導的全力發展投資模式,轉向較平衡的消費為主模式。消費包含民間消費與政府消費(主要是社福移轉支出) 。投資與外貿依然是關鍵,只是比重降低。韓、台差異仍大,暫不討論。
4、中、日經濟規模大,外貿統計數字雖然龐大,但在GDP的比重上,遠小於韓、台對外貿的依賴。中、日GDP的投資佔比高峰各為45%、37%,日本的是30年前,中國的是最近。一般成熟經濟體約<20%,新興經濟體約25%,台灣好些年都在15%上下。中、日的高峰,是壓抑消費,將資源扭曲轉移至投資發展的極致表現,是顯然難以持續的狀態。 div="">
5、眾所周知,奇蹟之後,日本已失落了30年。中國目前佔全球GDP 17%,日本30年前是18%,如今8%。政治意願強烈的話,中國還是可以維持投資GDP佔比45%,但由於投資效益遞減,GDP成長速度還是降低,將失落的起點與終點往後移,失落的幅度可能加大罷了。
6、在經濟基礎低時,政府主導,犧牲人民消費比重,將資源集中於投資發展,生產力提高的效益大於人民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但隨著經濟基礎提高,過度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功已成,身必退。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