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新竹市培英國中第一屆校友會
市長:培英網站服務組  副市長: 呂欽文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學校社團社團【新竹市培英國中第一屆校友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培英小學堂/數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算來寺內幾多僧
 瀏覽1,571|回應2推薦3

彭素珠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但哥
袁正明
呂欽文

這是清朝[徐子雲]所寫,一首押ㄥ韻的數學詩,詩名[算來寺內幾多僧],我覺得很有趣,原來數學題目也能如此有詩意,所以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

三百六十四隻碗看看周盡不差爭

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

請問先生明算著算來寺內幾多僧


解法

3 x 4 = 12--------12位比丘分成1

4 + 3 = 7----------1組共用7個碗

364 / 7 = 52-----比丘分成52

12 x 52 = 624

 624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078&aid=5046744
 回應文章
算術與代數
推薦1


袁正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呂欽文

從中學學過代數之後,很少人再回頭用算術解題,對「算來寺內幾多僧」的解答就是個例子。國小數學老師退休的素珠用算術,立昌則用代數(我也習慣用代數)。

算術與代數代表了不同思考與解題方式,算術的解題符合情境,運用直覺,隨著題目而改變,代數則以符號介入,在運算解題時,完全脫離情境。以「幾多僧」為例,素珠解題過程,沒有脫離內文(情境),但是立昌(或我)的解題,從列式之後,Y只是個符號,一直到最後才被翻譯還原成「幾多僧」。

對國小學童思維的訓練,情境與直覺的解題,可能比較有教育價值,稍長後再引入代數,這點,我不是專家,需要素珠的補充說明。

至於很有詩意的數學題,我們飽受聯考煎熬的一代,當還記得:「庭院深深深幾許」,有幾種排列方式的數學考題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078&aid=5047110
解法二
推薦1


立昌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但哥

假如共有y

 

y/3  + y/4 = 364

 

7y = 12 x 364

 

  y= 12 x 52

 

 y = 624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078&aid=5046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