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新竹市培英國中第一屆校友會
市長:培英網站服務組  副市長: 呂欽文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學校社團社團【新竹市培英國中第一屆校友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蒐藏嗜好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碧玉刻竹臂擱
2011/10/15 10:38 瀏覽2,113|回應5推薦1

蒐藏有夢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袁正明

   

 此器外型為書卷型。正面陰刻竹竿、竹枝與竹葉。

臂擱是寫毛筆字時,墊在手腕底下的輔助用具,刻竹則寓意「節節高升」也。

    竹與松、梅合稱「歲寒三友」,與梅、蘭、菊合稱「四君子」,自古即被文人視為高風亮節的君子象徵。

    蘇東坡名句說:「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東坡以下之文人,一則樂當君子,一則畏當俗人,遂鮮有不愛竹者。

    清代鄭板橋擅長畫竹,自述畫竹理論為:「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好一句「意在筆先、趣在法外」,有此創作理念,畫竹一藝當然能獨步江湖。

    板橋以畫竹得名,面對眾多索畫之人,乃自訂潤例並謂:「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如此快人快語遂令想白吃午餐的人,望而怯步。

    台靜農教授晚年苦於諸多親朋友好經常來索要書法,頗不堪其擾,林文月建議老師發表個措詞嚴厲點的聲明來杜絕,台教授寫完聲明有些不安:「這樣會不會得罪人?」林文月說:「管他的,你都已經這麼老了。」

   (蒐藏有夢2011/10/15修訂)



本文於 2011/10/15 14:32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敻虹的詩
    回應給: 朱家一(zhuyuan1020) 2011/10/25 03:14 推薦0


蒐藏有夢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記得》──敻虹

一、

你如果

如果你對我說過

一句一句

真純的話

我早晨醒來

我便記得它

年少的歲月

簡單的事

如果你說了

一句一句

淺淺深深

雲飛雪落的話

二、

關切是問

而有時

關切

不問

倘若一無消息

如沈船後靜靜的

海面 其實也是

靜靜的記得

三、

倘若在夏季之末

秋季之初

寫過一兩

隱晦的字

影射那偶然

像是偶然的

落雨

——也是記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請繼續努力練字
    回應給: 朱家一(zhuyuan1020) 2011/10/25 00:48 推薦0


peiyin1971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家一:

如果你少時有天賦,就應該繼續提起筆來練練字。我曾經在美國拜過老師,也練過一段時日。無奈年長,心不在此,挺可惜的。目前很多我們這種年紀的人,在退休後,繼續練字。我個人花了很大的功夫,雖未成功,但頗有心得。中國字體自創一家的最後一人是于右任。就像古典吉他最後一位大師是Andrea Segovia。他必須具備三件事:一是有自己發明的指法,二是琴藝高超,三是能編曲目,比如鋼琴,小提琴曲轉換成吉他。三者缺一不可。後兩樣,許多人做到了。頭一樣指法,就前有古人,後無來者了。故大師也不過只有四~五位而已。我不敢期待您成為于右任的接班者,但期待您能好好拿出筆墨,再度練練中國書法。小學的事,別提了,快拿起文房四寶吧??以你的聰明才智,問題不大。

綏平。


本文於 2011/10/25 01:59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078&aid=4734446
柳公權玄秘塔
    回應給: 蒐藏有夢(chm5050) 2011/10/24 23:23 推薦0


朱家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宏銘的記憶竟然比我還清楚,心中不免一陣感動,也讓我感慨萬千,勾起一段早已深埋的回憶。『柳公權玄秘塔』是我幼時練習書法臨帖的唯一範本,說來,有一段故事。

建功小學六年級時,不知何故,愛寫書法的周春雄班導,挑了班上幾個同學,規定每日要交額外的書法作業,張中柱、吳文淵與我中選,不記得是否有其他同學。如今努力回想,有三個原因。一、六年級那年宣布開辦九年國教,周老師怕學生閒著,就出點子叫學生寫日記、練書法;二、他自己愛寫書法,想訓練幾個像樣的徒弟;三、因為我鉛筆字還算端正,書法寫起來還可以看,因而中選。

吳文淵臨摹『顏體』,張中柱與我就是隨意發揮,老師只要我們勤練,並未特別指導,我就胡亂畫弧,字體粗壯,沒啥美感。被老師挑中,初始頗感光榮,之後就成為沉重的額外作業。有一天,我覺得這樣很沒意思,從家裡翻出一本柳公權的帖子,照著筆劃臨摹起來,第二天交卷,周老師又氣又笑衝過來質問,這真是你寫的?因為,顛覆了我從前的字體。從此,我就跟『柳體』結了緣,也為我贏得此生唯一的一次書法比賽首獎。

六年級可能是我家務最多的一年,我們家養了恐怕有幾千隻雞。額外的書法作業,幾乎是我每天清晨上學前才趕著寫的作業,腕力不夠、求好心切,那時要寫出像樣、可交卷的大楷,相當耗時耗力。整個六年級,我成了臉皮最厚、被周老師連番處罰而不知悔改的遲到大王,而老師全然不知,我只為了不辜負他的厚望。小學畢業以後,除了交作業、製作壁報、參加比賽,或是偶爾藉機露一手、賣弄一下,我再也沒有真正練過書法。

說來慚愧,沒有天生喜歡寫字,後天也未能傾心愛上書法,幾十年來,就靠著小時偶然的機緣,賣弄一些小把戲。反而是當年切磋相長的同學,後來持之以恆,練就一筆好功夫。雖然沒能成就我自己,成就了別人也算是功德一件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078&aid=4734405
那時文物價錢很低
    回應給: 呂欽文(leuchinwen1234) 2011/10/16 21:05 推薦0


蒐藏有夢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1

小學5年級從新竹國小轉到東園

記得那時欽文從緬甸過來

後來一起打躲避球

欽文高大而我矮小

我們總是被女生痛宰

後來讀培英都是跟矮人玩在一起

跟家一坐一起有兩年

看到家一寫柳公權玄秘塔佩服不已

才開始請教家一學寫毛筆字

後來進師專跟黃群英老師學寫字和刻印

師專後來選讀美勞組

寫字和刻印成為一輩子的嗜好

1985年常賣印石的老闆開始從大陸弄了些老玉件回台灣

價錢居然比印石還便宜

我開始小心的偶爾買一點

然後越來越著迷

也就越買越多

到1995年時才比較懂玉的真假

才知道被坑了許多

1995以後見多識稍廣後才買得大膽些

不過我是公教人員

所以買的大多是小玩意上不了檯面

2

如今大陸經濟起飛後

以目前的玉價而言

我是一件都買不起的

目前台灣的玉商都是在台灣收購然後賣去對岸

真的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3

我有次在桃園龍潭突然牙痛

隨便找家~傅牙科看

結果居然是同學傅德鈞的診所

我後來每次去龍潭就會去寒暄一下

4

對了玉商告訴我1985年時一支玉煙嘴的價格是人民幣五元

他說他都是一大布袋買回台灣

然後依質地良莠從幾百到幾千的賣

他說隨便賣都有大賺頭

舉此為例

可以想見當年文物在大陸的廉價

5

大陸家具專家馬未都說前幾年在朋友家看到一張明代的書桌

那朋友說要賣書桌換彩色電視

馬未都就買了彩視跟朋友交換

才隔幾年

馬未都說現在那書桌可以換一間電視機工廠

6

我買東西是買來探索它的一些文化底蘊

不過文物被炒成這樣子

文人是再也買不起了



本文於 2011/12/26 20:44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078&aid=4729662
臂擱的聯想
2011/10/16 13:08 推薦0


呂欽文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臂擱的聯想

對於古文與古物,隨著人生經歷的增長,會有不同的認知。

學生時代畫竹,只注意到怎麼轉動毛筆,不要讓葉尖分岔,避免發生最基本的錯誤,至於竹葉長得像地瓜還是馬鈴薯就照顧不到了;長大些,懂得墨色與生態,知道竹葉不是到處長,不是都長得一樣老或一樣嫩;再長大些,雖然沒畫畫了,但已懂得留白與空靈的道理,吃竹筍的時候,腦子裡也總會浮現雨後濕黏的土地上,竹筍冒出頭的模樣。

以前看古物,就只不過是看一個很貴的「東西」罷了。走訪故宮,只是為了「知識」的目的。長大些到故宮,知道每一件古物後面都會隱含著曲折的故事,開始懂得要「讀」古物。再大些,了解那些征戰、役使、曲辱,也只是表象,筆墨工法構圖背後的揮筆刻鑿心境,才是更值得了解的內涵。

宏銘貼出來的這幅「碧玉臂擱」,確能引發許多的想像。「擱臂」是下筆前的最後一個動作,在那一剎那,所有的思緒當在最飽滿的狀態;不論是寫字、題辭,畫山水,描景物,總想透過手腕與指尖運作,一股腦而將內心的情緒揮灑在筆墨與宣紙的交會之際。多少的虛幻在那一剎間成為形象,多少的非歡離合與忠奸情義,也在那一剎間躍然紙上,或成為了表心志的寓意之作,或成為人間事務的記錄與寫真,供後人借鏡與緬懷。

作為支撐的「臂搁」,實在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這點支撐,許多下筆的角度恐怕就會不一樣了。

年輕的時候,常與人談論「藝術」是什麼,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藝術」是有閒與有錢者的消遣,還是「藝術」應該為社會大眾服務。這個亙古的問題,現在已經沒有力氣想了,或許可以說,知道都對了一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價值與觀念都是在中軸線的左右兩邊搖擺,當某一個部分發展過頭的時候總會有改革的勢力興起。

現在,買不起古物,但至少是可以用平和的心情看古物了。感謝宏銘兄讓我有機會省思已丟在腦袋底下的一些問題。100-10-16

 



本文於 2011/10/16 15:56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078&aid=472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