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5月31日望見那隻艶麗惹人注目的中形金蛛,想到自己平素偶爾只照照風景及花卉,是否該換些主題來照?是否應該還有其他美麗的蛛類?於是,我從屋前走到屋後,在屋後的牆檐下,就看到不少眼點金蛛(當時不知牠的名字),柚子樹枝間也張著一張大網,是隻帶黃線斑點的人面蜘蛛(這種蛛我自小即知,只是没想到牠也有許多種類),這下我才知道蜘蛛也和蝴蝶一樣也是美麗且種類數量很多。於是我開始用簡便的數位相機,拍照居家附近方圓約5公里內的蜘蛛,利用晨昏健走及假日,口袋放著相機,隨機尋找目標拍照。
我只在人能走的地方,尋找兩側的草叢、花、樹葉、枝或地上來拍照,無路可走或水邊都未去過,故而我所能看到的小動物,應是百不及一;且由於我不用工具來捉,很多小動物動作快,等拿起相機對焦時,牠已溜走了;故看得到的,也有三成左右没拍到,拍到也有二成是影像模糊,無法存檔。因要找蜘蛛來拍,當然也會看到蝶類、蛾頪、蛇、蛙、各樣昆虫,也就順便拍照下來。其實我居處的樹林鳥類也很多,藍雀、五色鳥、樹雀、綠繡眼、畫眉等都很常見,但我的輕便的口袋相機無能拍到牠們,賞鳥有專用的相機,且價格不貲,非我能耐。
4個月下來,截至9月22日止,相機累積的拍照次數已接近4000次,有效的相片大約近1000張,其中不同形體的蜘蛛約百隻,昆虫類約300多,餘為花類、爬虫類、蛙類等等,收獲豐盈,很多都是不知名的科屬,經過比對嗄嗄蜘蛛及昆虫圖鑑,大約有百分之七十左右找到了名字,剩餘的未比對出的仍繼續比對下去。至今還在整理分類中,部份已貼上布洛格的相簿裏。
其實也感謝嗄嗄網站,讓我很輕易地進入網站比對我拍的昆虫,這又讓我更有興趣地繼續去拍照,有陌生的虫子或類屬,立即到這個網站去比對,否則拍了一大堆的相片,最後都不知道這些蜘蛛、虫子的名稱,久了自然就會失去興緻而放棄了,這個網站對我這個門外漢來說,助益匪淺,實在感謝。
雖然這裏的生態還很多樣、豐富,但我仍很担心終有一天會消失殆盡。通霄、銅鑼、三義交界的低海拔原生林,最近處距西部海岸不到約15公里,南北縱長約有三、四十公里,東西宽約有十五公里。在台灣西部應該是僅存的一塊珍貴的、高度不足300公尺低海拔森林地,有蹄的獸類是没了,但鳥類、昆虫、節肢動物、蛙類、爬虫類等等還可維持一定的低海拔山區的完整生態體系。這裏目前仍有蒼鷹飛翱盤旋空中的雄姿,藍雀擺弄著黑白相間的長長尾巴穿梭樹林的驚艶,畫眉鳥會在清晨從山澗林木中,傳來悠揚清脆的鳴囀;你可能很難想到在台灣西部人口稠集的地方,還可以悠閑地欣賞到牠們。然而,令人婉借的是:這珍貴的一大片林相也逐步走向崩解。
中二高在通霄楓樹里設了交流道後,從楓樹里往西已看不到多少林木;往東到烏眉里烏眉坑的山林,樹林也已不斷地減少。在三鄉鎮交界處也不時在砍伐樹木,因為種植洋姑、香姑或其他姑類所需的砧木及木屑,大都是由這的原生木來供應。申請伐木都會通過核準,但伐木的範圍往往都超過申請範圍,而偷伐也是常有的事。
苗128線過烏眉坑到銅鑼台13線外環道,這條路原有二排楓樹行道木,形成林蔭大道,兩側山巒林蔭蒼鬱。往昔開車沿128線從銅鑼到通霄道是種享受,陽光滲過楓樹葉的綘隙,微風搖晃下,金光閃爍,讓人不覺得在車內而是置身在仙境。然而現在兩旁的楓木己所剩無幾,兩側山林也越來越稀疏,還有人大興土木地在蓋木屋別墅,大做廣告出售,我想不用幾年,要看到林鬱深蔭的景象,唯有從陳舊的記憶去尋找了。
自銅鑼科園及客家委員會在九湖台地落案後,沿著西湖溪西眺,一大片樹林砍伐殆盡,山巒童禿,黃薼飄揚,遠望宛如一隻華麗的公雞,被扒光了毛躺在那兒一般。九湖往南到了九華山佛家聖地,舊的佛堂遷去三義了,又來了一批新的佛,在此大興土木,又讓原本不很茂盛的林相,再稀鬆了不少。現在這裏又要開闢中山高速公路銅鑼交流道,高巍的水泥大橋横跨過西湖溪,直達銅鑼科學園區,可以猜想一旦完工通車後,榮景呈現,相對地原有的山貌林相也將隨之蒙薼。
過銅鑼長潭坑再往南就是三義鄉的大坑了,這大條大路彎蜓在山谷間可通達苑裡、通霄。自政府鼓勵觀光產業,在政府輔助金下,道路拓宽,處處大興土木,民宿、咖啡屋比隣而起,為當地帶來不少經濟利益,當然倒下去的一定是樹林了,所以這裏的林相也退縮的很快。三義最南端是火炎山,大概只剩這裏還一片茂林,因為這裏被列為保護區,有巡山員管理,伐林的情形比較少見,維續的狀況還算良好。
我居處的山林,土地產權大都屬農林股份有限公司,對一個經商的公司來說,當然要開發經營謀取商業利益,而銅鑼高速公路交流道、外環道、科園區、客委會大厦等帶來的便利與繁榮,對山林的開發形成更有利的局面,當然,相對地山林生態的哀歌也要開始奏起。
張曉風大師控訴中研院生技園區的開發,讓那裏的濕地生態得到眾人重視,是值得讓人歡欣鼓舞;而我藉藉無名的凡人,面對山林,這有如秋蛩悲吟的哀嘆,又能啟什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