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新竹市培英國中第一屆校友會
市長:培英網站服務組  副市長: 呂欽文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學校社團社團【新竹市培英國中第一屆校友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培英小學堂/經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沒有國光,石化業與產業發展就無光?
 瀏覽1,275|回應2推薦3

朱家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袁正明
但哥
呂欽文

(最近,國光石化吵翻天,小弟忝知一二,提供同學檢閱。)

石化工業對台灣工業發展的貢獻之大,就像王永慶留在國人心中的『經營之神』形象一樣,是同等的巨大。然而,也跟任何豐功偉業一樣,隨著時境流轉,難以永遠一樣地風光。不是石化工業不求進步或是進步不大,而是台灣的經濟發展環境變得更快、更大,已到了傳統石化工業難以跟上的地步。

從前中油一輕擴充到五輕,台灣石化工業建立了上、中、下游的完整產業鏈,頗有競爭優勢並曾經創造無數的下游加工就業機會;台塑六輕為了避免重蹈五輕面臨的抗爭,改到雲林麥寮的離島工業區設廠。至此,台灣的石化工業達到了頂峰,此後,由於經濟環境丕變,台灣的下游加工業陸續大量外移,如今上、中游產品有一半外銷。換句話說,創造就業較多的下游加工業已大量外移,較耗土地、能源、水、空氣等資源、資本密集的上、中游石化業,還在地小人稠的台灣繼續發展壯大。以台灣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來看,各項資源的社會價值比起王永慶發達的時期,不知要貴上多少倍,相較之下,已非常成熟的石化產業,即使包含了許多高科技,其上中游附加價值的提升空間有限,耗用社會經濟資源的代價,卻愈來愈昂貴。此外,國內各產業群雄並起,它們創造的附加價值與貢獻,早已跨越了製造業,即使在製造業裡,石化業貢獻的比重也持續降低,但卻耗用較大比例的社會經濟資源。以上種種,不表示石化業不再重要,而是,如果石化業不能適時適地汰舊換新,大幅提升資源使用效率,石化業就應該像其他產業一樣,國際化異地、到資源較豐富的地方生產。

石化業內的專家屢屢提出輕油裂解主要產品--乙烯的自足率問題,如果自足率降低,石化業將受制於人,嚴重威脅石化業的競爭力。當然,如果石化業不斷擴充,擴大乙烯用量,自足率就會降低,而乙烯的儲存與運送確實不易且成本較高,不足部分就容易受制於人;但如果必須付出的社會經濟代價太高,就必須顯著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否則必須停止在台灣擴充,將乙烯直接相關部分異地生產,以當今的科技及國際運籌能力,應是可以克服的問題。幾十年來,廣義的台灣產業競爭力有因為在異地生產而降低嗎?台灣這麼小,能不被迫異地生產嗎?如果石化業的資源使用效率無法大幅提升,下列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的石油有自足嗎?糧食有自足嗎?當年廢除汽車自製率,汽車工業垮了嗎?我們各行各業那麼多的關鍵零組件或技術都能自足嗎?但仍然能夠蓬勃發展。我們台灣就這麼大,石化業及許多其他產業都在不斷擴大,我們或可企求全球台商之間能自給自足,但無需企求在台灣境內自給自足,現實上也辦不到。

我們當然需要石化業,而且還非常需要。高科技石化衍生產品很多,如LCD面板用料、半導體生產用料、高科技紡織品、碳纖維製品等等,不勝枚舉,都是不可或缺。但所需用量,比起大量使用的鞋材、帳篷、雨傘、塑膠桶等等民生用品,要少得多。如果大量用料的產業大多移往國外,資源耗用多的國內上中游石化業,還需要這麼大的規模嗎?且必須以更環保、資源效率更高的方式生產高價值的產品,並以供應內需為主。也就是說,用水、用地、溫室氣體、污染、生態破壞都要大幅減少,但產品價值要大幅提高。我們國光石化的規模需不需這麼大、資源運用效率夠不夠高,以及適不適合全部在彰化或台灣設廠等等,都有必要接受非常嚴格的檢驗。

以過來人的角度,可以體會經濟部門發展產業的使命感,國光石化如果受到挫折,相關官員與業者當然會感到氣餒。但,我們已看到,石化業未能跟上社會經濟環境變化所面臨的困境,我們政府經濟發展部門如果也未能與時俱進,不也面臨困境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078&aid=4596657
 回應文章
乙烯自足率的弔詭(試著解答袁正明的問題)
推薦1


朱家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袁正明

為了讓同學對所謂『乙烯』有所了解,需要先跟大家做個背景說明。
.
       乙烯是所謂輕油裂解廠(俗稱的五輕、六輕等)的主要產品,還有丙烯、丁烯、苯等等其他產品,但因乙烯產量最大、用途最廣,故一般以乙烯的產能來表示石化業規模的大小。舉例來說,一般塑膠包裝袋是使用聚合的乙烯做的,塑膠自來水管(硬的)、人造皮、塑膠桌布等是用聚氯乙烯做的。所以,乙烯產能成了石化業規模的指標。乙烯在常溫下是氣態,如果要異地運輸,需要高壓低溫,成本偏高。因此,須用輕油裂解廠產品當原料的中游化工廠,通常會設在輕油裂解廠附近,透過地下管線直接輸送原料,既快又便宜,也不用儲存。一個輕油裂解廠周邊,常常會有二、三十家中游化工廠設在附近,幾十家廠聚集在一起,用地、用水非常可觀,污染、環境破壞及安全顧慮均非常大。
.
       煉油廠與輕油裂解廠通常是共生的,設在一起的,使得佔地、用水更龐大。一般來說,石油有90%送進煉油廠,10%送進輕油裂解廠,生產各種化工原料。這些上中游廠由於原料供應的便利性,有點共生的關聯性,要搬的話,有可能很多家要一起搬,但也不是必然,因為,現在的科技與國際運籌能力都進步了。至於下游的塑膠袋、塑膠瓶、人造皮、鞋廠、傘廠等等加工廠,就沒必要黏在一起。
.
       就是因為二、三十家上中游石化廠的共生關聯性,以及幾乎全是資本密集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投資金額顯得很龐大,動輒數千億台幣。但僱用的員工卻少的可憐,耗用的資源卻極為龐大。真正僱用員工多的,是那些下游加工廠,除了新興的高科技用料加工廠外,大多都移往國外。如我在主文所說的,這些傳統石化工業雖有進步,並引用了許多高科技,但已是非常成熟的產業,附加價值提升有限,而其所耗用的社會經濟資源卻愈來愈寶貴,甚至到了難以用價錢來衡量的地步。國光石化如果真有必要部分或全部異地生產,對國內就業的影響,應該不會像一些石化業者形容的那麼大。
.
        關於半數上中游產品(包含乙烯)外銷的涵義,要再做點說明。台灣自己不產石油,進口石油如果不在台灣境內多加工後再出口,賺不到什麼錢。過去建立石化產業鏈,就是藉由上、中、下游層層加工,每個層次都賺到錢後,才以下游產品的形式出口。由於下游終端產品台灣市場小,絕大部分都出口,即使下游都還留在國內,實質上,上游產品最終都還是出口了。但因許多中下游業者外移,導致有半數上中游產品不能加工到下游就外銷了。如果,台灣境內下游加工不再需要那麼大量的上中游產品(包含乙烯),而且上中游石化廠的資源耗用量又大,還需不需要持續擴充上中游的規模?就是我們要嚴格自我檢驗與深思的問題了。
.
       解說了『乙烯』的背景,現在我們要看看石化業專家列舉的一些支持興建國光的數據。
  1. 以2009年數據來看,石化工業包含石油化工原料業、合成樹脂及塑膠原料業與合成橡膠原料業,石化工業年產值高達新台幣3.3兆元,占台灣GDP產值的 1/3,從業人口42萬人;沒有了石化產業,產值、就業機會,都會隨之消失。(疑問:產值不等於GDP,就如同營業額不等於獲利,拿營業額跟獲利比,沒有多大意義,因為營業額再大,可能是賠本生意,獲利是負的。也就是說,石化業產值可能很大,附加價值卻很小,對GDP的貢獻就很小,因為GDP是全國的附加價值總和,不是產值的總和。所以,產值是橘子,GDP是蘋果,難以並比。此外,國光石化是上中游,全自動化,僱不了多少人,頂多幾千人,留在台灣且僱人多的下游加工業,可以選擇進口原料,未必會失業,也未必要外移。)
  2. 以世界重要國家的乙烯產能來強調國光石化興建的必要性,列舉各國乙烯產能如下:
    近年世界各國乙烯產能
    國家 乙烯(萬噸) 國家 乙烯(萬噸)
    美國  2,877  日本  726 
    中國  984   德國  556 
    英國  285   加拿大 553 
    俄國  376   韓國  705 
    沙烏地 685   台灣  420 
    伊朗  460   阿聯  600 
    新加坡 360   科威特 985 
    卡達  142 

疑問:

我們姑且以上述來自國光石化的數據為準,就GDP而言,美國是台灣的34倍、日本12.6倍、大陸13.5倍、德國7.7倍、英國5.3倍、加拿大3.7倍、南韓2.3倍;就土地而言,美國是台灣的268倍、日本10.5倍、大陸267倍、德國9.9倍、英國6.8倍、南韓2.74倍、加拿大277倍。以上述這些國家來看,他們的經濟規模GDP是台灣的多少倍?但就乙烯產能而言,美國最大,也只有台灣的7倍,其他除大陸外,都不到兩倍,台灣石化業佔GDP的比重是不是偏高了許多?另外再就土地資源來看,台灣這麼小的一塊土地,是不是容下了太大規模的石化業?況且這些重要國家,有很多是自產石油的;所以,憑我們的土地資源,有沒有本錢跟那些『大』國家來比石化產業規模?更何況,我們台灣人口密度是世界第二,僅次於孟加拉,但我們的實際密度絕對是世界第一,因為所有人都集中在只佔三分之一的平地上。依據以上的國際客觀比較,在地小人稠、資源貧瘠的台灣,國光石化會受到國民最嚴格的檢驗,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3.   石化業專家常舉星加坡為例,星加坡那麼小,石化業規模卻逼近台灣, 還不斷擴充,眼看就要超越台灣了,我們台灣居然還阻擋國光石化。

疑問:

我們都知道,星加坡的行政效率是非常高的,民意展現的方式不同於台灣,星加坡的產業結構及發展模式,以及其城市國家的特性,與台灣有很大的差異。在石化業發展這個議題上,將台灣跟日本、南韓、德國等國家做對比,比較基礎相同,對比的結果才比較有意義。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078&aid=4604716
乙烯自給率?
推薦0


袁正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國光石化報導篇幅很多,但直到看了家一這篇才真有些理解。我對化工是門外漢(可能和多數同學一樣?),但若只就產品附加價值與社會成本方面討論,大家都能受益。我上網查了一下,若不做外銷,台灣乙烯自給率超過百分之百,換言之,我們是以(用水、用地、溫室氣體、污染、生態破壞)等代價,來換取出口乙烯的外匯。這在三十年前台灣的經濟,是不得不的作為。民國一百年的今天,仍用上游原物料的出口來規劃未來,就跟不上時代了。有點疑問:支持國光石化者強調乙烯自給率的重要性,請家一確認,如果不外銷乙烯,台灣的乙烯是否已達到百分之百自給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3078&aid=460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