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寫一些比較感性文章,但這輩子寫硬文章寫多了,變得不夠感性了,或許需要醞釀久一點。原來覺得不適合貼這麼硬的題目給同學看,既然還有人看,就姑且再衍生解釋一下「天經地義」的內涵。文中的案例「哥斯達黎加」前兩年結束跟我們六十多年的邦交,雖然百年來的政權都是民主輪替,乍看很民主,實質上只是少數西班牙殖民時代留傳的政治家族在換班而已,國家所有重要經濟活動與管道,都操控在政府及少數家族手裡(近年或許有所改變,但幅度應不會太大)。早期台灣人拿個裝樣品皮箱,就可以全世界跑透透,做國際貿易,這種事難以在哥國發生。像王永慶、施振榮、蔡萬霖等等眾多由小企業,憑自己實力與競爭力(台灣絕大多數要靠國際競爭力)成長為大企業的案例,則根本沒有,因為當地的社經環境根本不容分享資源。
其實不僅是哥國,東南亞國家、印度、其他拉丁美洲國家亦然,即使韓國與新加坡跟台灣也有很大的差異。韓國在文中已有提到,新加坡也是政府及媒體經常吹捧的對象,大家也都很熟習這個國家,確實有其長處,但我們何曾見過像樣的新加坡民營企業?幾乎想不出來一個,頂頂有名的新加坡航空、裕廊工業區公司、淡馬錫投資公司、特許半導體,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政府持股並控制的。
所以,台灣的競爭力是實實在在的,絕大部份是靠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而來的。這看似天經地義,實則非常稀有。
另一篇舊文章「打破明星產業的迷思」,原則上沒有時效問題,我再看看有無可修改之處,再來獻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