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陽明山藝術種子
市長:Vincent Van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藝術天地【陽明山藝術種子】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生活報報》高齡照顧的性別差異是什麼?(王品)
 瀏覽256|回應0推薦0

Vincent V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蘋果日報
2019/09/07
高齡照顧的性別差異是什麼?(王品)
高齡社會的照顧需求有性別差異嗎?其實世界各國對應照顧需求所發展出來的長照服務無分性別幾乎都一樣,主要就是「居家照顧、日間照顧、機構住宿式」這3項,女性只是平均壽命較長而已。
高齡男女真正的照顧差別是:1.高齡伴侶,誰照顧誰?女照顧男或男照顧女?或是互相照顧?2.老女人誰照顧?是中年兒子(失業男)、媳婦(失業女)、女兒(失業女),或是公共的居家服務人員(就業男╱女)?
首先,縮小健康的性別差距才是平等源頭。
在有效的慢性病預防政策之下,今日北歐的男女同樣長壽,平均餘命都超過80歲,且「健康平均餘命」男女都高。以瑞典為例,男女的零歲「健康平均餘命」同樣高達73歲。且瑞典衛福部2009年的統計,男性第一次中風的常見年齡,已從1990年代的75歲,推遲到今日的81歲;女性更是20年來都維持在83歲。又因為北歐素來發展公共普及的居家服務,幫衰弱老人做了家裡較粗重的家務,老人即可「生活自理」,不靠子女,還能推遲「進養老院」。

男性中風漸年輕化
也就是說,北歐用公衛與長照政策攜手,促成「伴侶一起健康、共老與互相照顧」的境界。2008年一份針對歐洲「家庭照顧者」的跨國研究發現,瑞典的家庭照顧者達到全歐洲最高的平均年齡(65歲),身分主要係「伴侶」,而非「子女」,且男性佔比最高(28%)。
台灣呢?雖然總人口平均餘命已高過80歲,但男、女平均從69與73.9歲就開始不健康。失能的大宗原因是「中風」,但台灣迄今並無統計男女「第一次中風的常見年齡」,僅有「住院人數按疾病別、性別及年齡」的統計數據。比較衛福部近20年來的中風住院人數可發現,男性始終居多,男女維持6:4之比。且1998年男性中風者的年齡分布多落在65-74歲的年齡群;但是到了2017年,男性中風者卻出現年齡群擴張現象,既年輕化又高齡化,55-64、65-74與75-84等3個年齡群的人數相當,合計佔了男性中風者總數的7成。相反的,女性中風者主要年齡群則從1998年的65-74歲,到2017年已進步到向後推遲到75-84歲。
女性中年勞參率低
其次,家庭照顧責任導致女性中年就退出職場。台灣在健康方面的顯著性別差距,例如男性中風年齡層的「既年輕化又高齡化」現象(橫跨55-84歲),表示台灣女性可能普遍從50多歲就得承擔照顧(男性)伴侶或高齡公婆、父母的責任。這可能也是導致台灣50-54歲女性的勞參率僅60.4%的原因,比北歐各國低21-29個百分點;台灣55-59歲的女性勞參率更只有40.7%,比北歐低了近40個百分點。早早退出職場的女性,到老能靠誰?
相反的,北歐所發展出來的公共長照系統,則讓中年女性不必為了照顧伴侶、父母或公婆而離職,女性60歲前的勞參率都穩穩維持在80%以上。且北歐的照顧職場成為半世紀以來女性最大宗的就業機會來源。讓女性能為家庭賺得第二份薪水,不僅養兒育女較充裕,且自己擁有一份退休金,可尊嚴自在到老。
簡言之,台灣所面臨的高齡照顧性別差異,源頭在於中年階段就已出現健康╱失能的性別差異。台灣的衛生類性別統計應該跟上國際腳步(尤其是效法在中風、糖尿病等防治成績名列世界前茅的高齡國家),發展出更聚焦的「失能」相關統計,以協助我國制定有效的慢性病防治措施,從源頭縮小長照需求。否則隨著我國超高速人口老化的趨勢,長照需求恐會如雪崩般降臨,壓垮的不只是女性,更會是整個年輕世代。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960&aid=60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