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陽明山藝術種子
市長:
Vincent Van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人文藝術
/
藝術天地
/
【陽明山藝術種子】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不分版
字體:
小
中
大
《生活報報》新課綱多元觀點更須注重證據力(陳叔倬)
瀏覽
286
|回應
0
|
推薦
0
Vincent Van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蘋果日報
2019/09/07
火網評論:新課綱多元觀點更須注重證據力(陳叔倬)
開學後兒子給我看依照108新課綱編的南一書局高中歷史課本第一冊。新課綱強調多元觀點呈現,面對爭議性議題時,授課老師須引導學生區辨觀點異同,而非給一套標準答案。
我手上的課本也依此設計內容,於是在「誰是這個島上的原住民?」議題中,課本提出兩份資料,資料一引自林媽利《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專書中「85%臺灣人帶有原住民族血緣」的內容,並在引導討論部分提到「林媽利醫師是透過實驗而分析臺灣原住民族血液基因的差異……兩者資料所得出的結論有顯著不同,請你簡單說明兩者的特色為何?又兩位作者,前者為醫學專家……請問他們的專業訓練是如何觀察原住民族?」(編按:課本圖檔請見文末)
我一看大吃一驚,因為我深知林媽利專書中85%數據經過變造。最直接的證據是林媽利自己期刊論文和專書中的數據差異甚鉅。在2001年期刊論文中,林媽利提到「研究中發現臺灣人13%的基因是來自原住民,這顯示臺灣人的基因中並沒有想像中的有許多原住民的基因」。但在2010年專書中,她卻說「85%的臺灣人帶有臺灣原住民的血緣」。前項期刊論文經專業審查刊出,後項專書非經專業審查。
認同非根植於血緣
差異甚鉅的原因是林媽利刻意灌水原住民基因、歸入原住民血緣的算式又偏差採用一滴規則所致(沾到即歸入)。她變造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得到最近報紙所提「臺灣人、中國漢人逐漸成為不同的民族」結論。上述變造的論證可參考我皆經專業審查的期刊論文《平埔血源與臺灣國族血統論》、《臺灣原住民祖源基因檢驗的理論與統計謬誤》,以及專書論文《臺灣漢人85%帶有原住民基因?理論與數據批判》。
其實臺灣其他研究單位亦曾發表相關專業審查論文,包括中研院生醫所(2009)、中研院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2016)等,沒有任何數據支持林媽利。數據顯示臺灣漢人基因庫與華南漢人基因庫仍十分相似,與原住民族基因庫非常不同,也就是臺灣漢人基因庫中並未高比例混入原住民族基因。
課本除了引用錯誤的變造數據外,摘錄林媽利專書的內容更是前後矛盾。先說原住民族「自成相似及一致的基因結構」,接著立刻自己打臉「各族群間有很大的差異及不同的分布情形」。再者,100個自願者「有18%經染色體組織抗原HLA分析後,發現高達85%的臺灣人帶有原住民族的血緣」,意思是只分析18個人即得出85%臺灣人的結論,邏輯不通。
新課綱強調多元觀點呈現,資料的證據力更需格外重視。課本編輯整理出兩觀點,其一資料卻引自變造的數據,如何期望授課老師能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觀點區辨?另一方面,社會科學界早已深刻理解,認同非根植於血緣,課本強調醫學觀點是否真有必要?我認識許多原住民為了抵抗此種「85%血緣論」,被迫不斷聲明「請不要因為討厭中國人而來認原住民祖先」、「過去偷水偷田,不要現在連祖先都偷」。
高中歷史課本誤用
我過去一直很認真在學界把關,對歷史學者解釋林媽利如何變造數據,論證過程如何錯誤,提醒千萬不要引用以免毀了自己的學術聲譽。至今這條紅線我守得還算緊,少有歷史學者不察錯誤引用。沒料到課綱改版卻被編入高中課本中。學者面對學術論文會要求引用資料的證據力,沒道理面對課本卻輕忽漠視。課本的知識傳播遠較學術論文更廣,高中老師檢驗證據的能力亦不如學者,引用錯誤資料所造成的影響甚至大於假新聞對社會的危害,戕害高中生對於世界的認識,破壞新課綱推行的美意。
總歸一句,對於不能確認證據力的資料,不要編入課本啊!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960&aid=6052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