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陽明山藝術種子
市長:Vincent Van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藝術天地【陽明山藝術種子】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生活報報》大國「學術外交」,台灣跟上沒?(陳方隅)
 瀏覽219|回應0推薦0

Vincent V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蘋果日報
2019/09/02
國際蘋道:大國「學術外交」,台灣跟上沒?(陳方隅)
全美政治學會今年的年會8月28日起連續5天在華府舉行。這是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學年會,聚集了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今年一共有超過1500個場次,每場通常是發表3到5篇論文。即使場次很多,但是各領域分門別類區分很細,在一般論文的徵稿階段拒絕率很高,要投上專門的論文場次並非易事。今年的大會主題是「民粹主義與權貴」。
除了論文發表,每年這個時候也是各地以及各子領域專業學會們的聚集開會時期。特別的是,台灣政治學者們多年前就在這個會議當中創立「台灣研究小組」、成為受到學會認可的專業研究子題,而且今年有5個場次、共20篇論文通過審查,進行發表,創下新高紀錄。
正如同許多專門的學會,例如北美台灣研究學會、歐洲台灣研究學會以及其他許多地方的類似組織,都是以推廣與連結台灣研究為職志。不管是在台灣或者海外的留學生以及學者們,有許多人努力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提升「台灣」的能見度,讓台灣議題和更多專業領域做連結。
不過,許多人心中都會有疑問:我們有沒有一個在「學術外交」方面的「國家整體策略」?我們的政府部門是如何看待這些推廣台灣研究的人們?
目前,我們的公部門的確有不少和學術單位合作的計劃,各地的外館也常支持學術活動,在許多學會開會的場合,外館多半也都會與台灣學者們聯繫或聚會。
國家整體策略在哪
但目前為止,很顯然我們並沒有一個「整體策略」來看學術外交,甚至,在教育部與外交部之間的合作與分工,往往也不夠明確(或者該說,教育部在海外的定位不明)。某種程度來說,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政府部門很多、每個部門的任務也不少,而且,除了學術團體外,也存在很多團體和工作項目需要資源投入,要進行「開新任務」總是需要一些前置準備和說服工作。
若考慮到鄰國們在學術外交上的作為,或許我們的確是該更加集中地討論一個專業的學術外交整體政策的可能性。日本和韓國都有專門的基金會來處理學術外交事宜,且都是由政府和民間通力合作,且規模不小。中國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在海外各學術研究單位投入的資源非常巨大、送出的人數也非常多,例如「孔子學院」就是為了增強學術影響力的一個範例。
台灣先前也曾經在2011年開始推行「台灣書院」,目的之一是要抗衡中共的孔子學院影響力,但這個政策的成效似乎相當有限,帶來的公眾討論更是稀少。在中美貿易戰開打、各國開始注意中國(不合理地)影響力的同時,許多孔子學院因為被懷疑干預學術自由而紛紛關門,那麼,我們是否有機會與能力去承接海外中文教育的這塊市場?這些都是亟需討論的問題。
事實上,學者們能扮演的角色很多,除了針對社會上的重大議題進行研究、提供政策建議之外,也可以在媒體受訪或投書替台灣議題發聲。在學校層級的合作計劃,則提供很多機會讓外國的學生或學者們,有機會接觸台灣議題,進而更了解台灣人們的立場。
以過去相關議題的推動來看,如果要推動一個政策轉變,成功的關鍵是「裡應外合」:政府部門的人必須了解該議題的重要性,且民間有許多人共同推動。

民間政府集思廣益
所以,民間社會現在應該要做的是,進行更多的討論,例如:如何和公部門或者其他團體做連結,從各處尋找更多的資源來支持自己努力的行動,以及如何串聯更多人的影響力。對政府部門來說,如果沒有一個更完整的政策,那麼各地的學術外交努力就會變得較為零星,投入的資源也不一定能做最好的運用。如何推廣台灣但又不會被認為是影響學術自主性、且讓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的配置,這些議題都很需要更多人一起集思廣益。
身為台灣人,在中國打壓以及受限制的國際承認之下,總得很認真地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學術外交是「軟實力」的重要一環,我們理當要更加投入才對!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960&aid=6048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