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陽明山藝術種子
市長:
Vincent Van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人文藝術
/
藝術天地
/
【陽明山藝術種子】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不分版
字體:
小
中
大
《生活報報》老師跟不上新課綱的新鮮詞?(林柏寬)
瀏覽
118
|回應
0
|
推薦
0
Vincent Van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蘋果日報
2019/09/02
老師跟不上新課綱的新鮮詞?(林柏寬)
開學前的備課日,各領域老師齊聚學校。有的老師趕著送印開學後班級使用的自編講義;更多老師針對開學後的課程進行備課、討論,力求在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迷思的課程上聽聽其他老師的教學見解,進行教材教法的調整。
當立委與家長憂心跟不上新課綱的老師要怎麼辦,擔憂孩子的受教權時,筆者倒認為,這波的素養翻轉教學浪潮,華麗的新鮮詞恐怕才是造成教學現場恐慌的最大主因。
首先,素養教學最忌諱淪為文字遊戲,更不要為了跨領域而跨領域,回歸學科本質的探究實作自然就是一場良善的素養教學。
先談跨領域探究實作這檔事!
芬蘭教育受到全球的景仰,芬蘭教育當局打算將從課程中移除例如數學課、地理課等常見的學科,打造一種「依據現象」的跨領域學習架構。因為如此,台灣教育興起一股跨領域風潮。
在這種跨領域課程中,學科的知識變成皮毛。英文科就是教授探索課程所需用到的英文字詞或句型;數學科永遠是利用統計圖表作結果分析。探究課程的歷程中,Google搜尋成了學生最大的知識來源。討論對話的歷程的確存在,但有意義的對話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深層思考。
那回歸學科本質的探究實作為何才是「真素養」?
以中央數學輔導團推動的數學奠基模組活動為例,學生的數學課從操作教具出發,藉由實作歷程感受到數學的存在,更透過師生、生生間的合作學習對話,共建出有感的數學概念。
走出傳統老師黑板教學的知識傳遞模式,藉由探究實作發現數學、歸納觀察到的規律,有感學習就能傳遞素養。
這樣的學科探究既能加深加廣學生的知識面,探究歷程若涉及跨領域學習,也會很自然地發生;又能藉由彼此對話溝通讓每一個孩子都真實存在教室中,不從課室中逃走,學習才能奠定「真素養」。
其次,芬蘭強調的「事件」或「現象」探索,不就是你我念大學或研究所時的主題探究嗎?當我們奠定了充分的學科知識基礎後,主題探究的面向才會豐富,內容深度才會直搗主題的內涵,才不會淪為皮毛。
引發教學現場恐慌
我們試想,小一、小二學生最重要的課程是探究嗎?注音符號、國字撰寫、數字基本運算都是學習的基本功,無法一蹴可幾,更不是觀察現象就會憑空習得書寫或運算的能力。國高中的數學課程有許多抽象思考的單元,生活中無法觀察到的數學現象就不學習嗎?
每個學科的知識鋪排都有其脈絡與延伸,力求在十二年國教學科橫向、階段縱向的架構下完備核心素養能力。主題式的現象探究其實在綜合領域或人文科學領域就有部分的實施課程,何苦獨尊「跨領域探究」,就忽略學科本質的重要性。
最後,台灣的教育總是考試領導教學,任何教學制度的改變,大家問的第一句話都是,考試怎麼考?素養教學、素養評量等新鮮詞也就引發教學現場一陣恐慌。
如果我們體認教學的本質就是促進學生良善學習,我們願意多關注學生學習歷程的改變,學生有素養,不就是教育最大的成效嗎?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960&aid=604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