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陽明山藝術種子
市長:
Vincent Van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人文藝術
/
藝術天地
/
【陽明山藝術種子】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不分版
字體:
小
中
大
《 生活報報》保留30%考試入學的十二年國教
瀏覽
134
|回應
0
|
推薦
0
Vincent Van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保留30%考試入學的十二年國教
【2011/01/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馬英九總統在元旦文告中宣告了將施行十二年國教,大家當然都歡迎這個消息,但也有不少人在期待中懷抱質疑。
畢竟,十二年國教「狼來了」太多次。始終無法落實的關鍵,未必是國家財政問題,而是如何讓所有國中畢業生都能如願升學到「國民高中」,不再有升學考試競爭的辛苦。然而,這個問題在這次十二年國教留下了「百分之三十的名額透過考試才能進入特色高中職」的規畫;使得這「百分之三十」立刻成為注目焦點,因為意謂著考試競爭將仍然存在。日後縱然有七成的高中職名額可免試入學,但是否另外那百分之三十才是真正的「兵家必爭之地」,反而更加窄化了競爭之門,遂成為這次十二年國教計畫的討論重點。
「百分之三十」像是一個魔咒。如果問今天的教育部,「考試才能入學」的這百分之三十的比率從何而來,為何不是百分之二十五或百分之四十;則很多人可能會回憶起,台灣的高中教育向來存在著百分之三十的緊箍咒。國中生苦讀準備考高中的景象,數十年來不變,但台灣其實並沒有「高中數量不夠」的問題。早在三十年前,台灣國中畢業生的「就學機會率」幾已達百分之百,只不過當時的高中教育結構,只有百分之三十是普通高中,高達百分之七十乃是高職及專科學校。當時的設計,是為該一階段台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性人才作儲備,只留下三成名額讓「好學生」循高中、大學管道被訓練成社會英才。
當年「教育為國服務」的政策思考,阻擋不了多數家長及學生「讀書才是人上人」的信念;所以青年學子苦拚那百分之三十普通高中的名額,多半是在考不上高中才去讀高職。那樣的教育結構在時代變遷之後受到批評,遂有其後高職大量改制為綜合高中的變化;但這些一般學校的名稱、性質不管怎麼改,改變不了國中生希望升學到明星高中的願望。也因此,至今很多學生仍經歷著「每天帶兩個便當上學」的慘澹國三生涯,教改怎麼改仍徒勞無功。
這次十二年國教計畫,留下百分之三十必須考試才能入學的名額,多半是遷就這樣的現況而來,也是多年來明星高中存廢之辯的妥協結果。畢竟很多人相信必須保留住一部分的精英教育,也必須要有相當的明星學校作為吸引學生「向上提升」的動力,甚至也有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反對此說者則強調,現在教育趨勢應延後分流,高中階段如果變成國民教育,尤須注重公平性,要讓此一階段的所有學生都接受平等且均質的教育才對。
社會發展方向的理論,從來都有「甲說」、「乙說」或「菁英論」、「平等論」;不一定哪一說更理想,但不管哪一說都應務實、能從現實出發改進才好。高中教育「百分之三十」的魔咒雖尚未打破,但說教改徒勞無功也是不公平的。這些年來,教育部盡量往「高中社區化」的方向努力,一方面在偏遠地區盡量扶植在地的高中職校發展;二方面向都會區的家長鼓吹就讀社區高中、勿迷信明星高中的信念;三方面推動升學的「繁星計畫」,讓各地區力爭上游的學生多一入學管道。這樣多管齊下,就是為了使升學機會多元化一點也平等化一點,或許能分散全部國中生都去擠那「三十趴」的升學壓力。
高中教育即將變成國民教育的一環,免學費事小,如何改變「人人想進建中、北一女」的民間思維才是難題。於今既保留了百分之三十的考試入學名額,也就是為明星學校保留了向來能招收到頂尖學生的資格,恐怕學生擠窄門而頭破血流的競爭仍不可免。唯一的改善之道,是要盡量讓社區高中職提高師資、設備、地區特色等條件,對得起「合格的國民教育」的檢驗,才能吸引在地學生,或許有更多開明的家長也才會願意讓孩子免去過度競爭之苦。十二年國教應有如此新願景,才能使「新三十趴」較「舊三十趴」的意義有點進步!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960&aid=4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