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陽明山藝術種子
市長:Vincent Van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藝術天地【陽明山藝術種子】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清道光周凱《閩南紀勝》──冊頁實錄閩台交往史
 瀏覽2,343|回應0推薦0

Vincent V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圖:廈門籌警

最近,一冊見證閩台交往的清代道光書畫冊頁,歷經近兩個世紀,從日本回流到我國,出現在北京嘉德春季拍賣會上。這部題為《閩南紀勝》的冊頁畫作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廈門興泉永道周凱創作的,共12幅,表現他在兩任興泉永道和一任台灣道期間有關廈門和台灣的親歷,所有人物、建築、山海、地名、事件,史志傳記均有記載,從一個側面為歷史上廈門與台灣的密切關係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可謂彌足珍貴。

廈門博物館原館長龔潔,出於對文物的關心和熱愛,更出於對保護與廈門、台灣有直接關係的文物考量,不惜重金,以近15年退休金的積蓄,搶拍成功,終於使《閩南紀勝》回到它的故里廈門。閩南有識之士、社會名流聞訊,均拍手稱頌,讚譽有加。

日前,記者採訪了年近耄耋的龔潔老人,並觀瞻了老人剛剛競拍到的《閩南紀勝》冊頁。這部《閩南紀勝》係蝴蝶裝原裝原裱的摺疊式長卷,雖飽受近二百年戰亂炮火洗禮,畫面依然清麗大雅,樸實簡約,品相完美,雖歷久而彌新,畫中一筆一劃、一皴一染,無不飽浸著當年歷史痕跡,散發著濃烈的閩台鄉土氣息,令人嘆為觀止。談起《閩南紀勝》,龔老喜形於色,雖剛剛上手,卻已有研究心得,他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台灣道周凱任內大事畫記

據老人介紹,周凱,浙江富陽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道光十年(1830年)奉旨授福建興泉永道,十二月抵達廈門視事。廈門任內的第三年,他感到修纂於乾隆三十一年的《鷺江志》已不能表達廈門的現狀,於是著手修輯《廈門志》,同時編定金門島歷史上第一部《金門志》。這兩部志書至今仍然是研究廈門、金門非常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入門志書。道光十三年(1833年)夏,周凱會同金門總兵、水師中營參將、同安營參將等,統帶水陸兵丁搜捕潘塗、杏林柏頭諸城的盜賊,「焚其巢穴,獲賊多名」,海賊稍靖。這一安邦舉措,深得林少穆(則徐)中丞等賞識。6月,奉調台灣道,10月,又回任興泉永道,翌年,周凱即上書提出台灣「應行興革事宜十條」。道光十六年(1836年)再度卸任興泉永道,回任台灣道。翌年(1837年)3月出巡全台,深入到前任所不能到的最偏遠地方葛瑪蘭,回郡後上疏朝廷,陳述千言,衷懇提出治理台灣的「興革事宜」。由於出巡染疴,病情日益沉重,回任台灣不足一年,便在任上「盡瘁以卒」,終年59歲。

道光十六年(1836年),周凱已知道又要東渡赴任台灣道,即請黃荊山將他兩任興泉永道和一任台灣道任內的大事作畫記,總題稱《閩南紀勝十二景》,經他審定,並草擬題跋,由派來福建督查船炮及建修善後工程的錢塘大家、布庫大使錢堃手書題跋,於那年中秋節落下他自己的款識「富陽周凱識」,鈐上他用於書畫的印章,終於完成了《閩南紀勝》的創作!而《閩南紀勝》則成為他詩文畫賦的絕響!

200年前閩台交往實錄畫卷

老人侃侃而談。他介紹說,《閩南紀勝》畫面清麗大雅,樸實簡約,親切動人,深邃高遠。所有內容至今均有跡可尋,既是周凱在廈門和台灣任內大事的實錄,又是高度概括的藝術再現,而且現實主義特點鮮明,是十分難得的精品。

經他的指點和講解,記者賞析了其中幾幅與台灣相關聯的圖頁。

翻開冊頁,老人指著第五幅畫頁《澎島賑災》圖告訴記者,道光十一年(1831年)冬,澎湖颶風為災。周凱奉令到澎湖撫恤風災,他遍訪澎湖諸島,進行安撫,回廈門後寫下了《澎海紀行詩》二卷百餘首,所見所聞,躍於詩行。此畫則是再現了彼時彼景。畫中的澎湖取鳥瞰態勢,大小60餘島嶼躺在台灣海峽裡一覽無遺,風姿綽約,別有情趣。畫面除澎湖列島外,還凸顯島上的要塞、旌旗,遠近兩艘帆船與遠方點點孤帆在寬闊無垠的大海中,竟是那麼孤單,那麼無助與無奈,發人遐想。整幅畫構思奇巧,耐人尋味,沒有經過海上航行的人是畫不出這一意境的!

再看第七幅《官閣修書》。畫的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3月,周凱赴澎湖賑災返回廈門後,籌備修葺廈門志、金門志時的情景。他邀集閩清教諭凌翰、候選知縣陳榮瑞、水師中軍參將孫雲鴻、廩生林琨璜任分輯,舉人呂世宜為總校,他則任總纂,在「政事餘閑,披覽載籍」,「居延青閣,紙窗風雨,燈火三更」,越二年書成。道光《廈門志》可以說在當時是頗為詳備的一部《廈門志》,時至今日仍然不失它的權威地位,周凱之功,決不可沒。可惜的是周凱始終沒有看到刻印後的志書。道光十六年(1836年)他回任台灣道後,書稿藏在呂世宜家,在他逝世後方由新任的興泉永道黎攀鏐、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廈防同知蔣鏞、署廈防同知盧鳳棽和水師參將孫雲鴻捐款,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刻成,終為後人留下了一部資料翔實,科目完備,頗具特色很有史料價值的志書!

接著,老人又指著第十幅畫頁《台海揚帆》介紹,周凱任台灣道,多次往返於台灣海峽,經受驚濤駭浪,深知重洋橫渡的艱險,所以他特地繪製了一幅台海揚帆圖以作紀念。看,畫中的兩艘三桅福船航行於海峽裡,巨浪翻滾,險情環生,當年周凱一行橫渡海峽的情景真乃「恍然在目」!

冊頁第十二幅圖《玉屏夜宴》則交代了《閩南紀勝》的創作過程。據老人考證,周凱任興泉永道後,見廈門著名的玉屏書院年久失修,舍宇圮敗,即發動士商捐修,把玉屏書院各房舍殿堂修得比以前更為宏敞華美。周凱特地為此寫了《重修玉屏書院碑記》以紀其事。

玉屏書院重修完成之後,周凱邀聘光澤高澍然為山長、主講,一批古文詩詞有功力的人士皆住進書院,論說古文,而且皆有所作。周也經常到書院治論古文,遊宴酬酢,也時有寫文賦詩作記,一時稱極盛焉。

《玉屏夜宴》寫的就是周凱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卸任興泉永道回任台灣道前夕,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在書院崇德堂與士子、友人飲宴,在12幅畫中作題跋,由錢堃手書,他自己落款「富陽周凱識」,《閩南紀勝十二景》大功告成的情景

介紹完《閩南紀勝》的研究心得和體會後,這位研究閩台人文民俗史的專家意猶未盡,對這本冊頁給予極高的評價,他說,《閩南紀勝》不僅為我們留下了歷史、人文方面的記錄,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當年的官衙、道署、城門、山寨、民居的風貌,留下了水師戰船、剿匪官兵、台海山川、義田狀況、廈門景觀等多方面的實景,為我們研究200年前的廈門和廈門與台灣的關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更從一個側面佐證了廈台關係之密切!《閩南紀勝》作為絕世珍遺,其各方面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尚待深入研究挖掘!

最後,老人補充道,《閩南紀勝》再現了周凱身為台灣道赴台履新的部分經歷,但這只是一小部分。作為兩百年前的兩任台灣地方長官,周凱在經濟、治安等方面有驕人的政績外,在促進中華文化融入台灣,發揚光大,更是功不可沒。當年,在他的倡導、鼓勵、支持下,呂世宜等一批閩南文人士子東渡台灣,講學並傳播中華文化,開台灣文化發展之先河,為台灣的中華文化普及、發展奠定了基礎。可惜的是,周凱的《閩南紀勝》基本沒有涉及,這不能不視為一個遺憾。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960&aid=349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