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品格教育」、「品德教育」成為熱門名詞。
新聞媒體經常出現,政府官員和民意代表也常常提起。
出版社、網路書店也不乏以這個「議題」來做促銷宣傳。
政府還編了好幾億的預算要推廣品格教育。
我們從小學就有「生活與倫理」,國中有「公民與道德」,高中有「公民」,到大學的通識課程也有「公民素養」之類的課程。那,到底為什麼「品格教育」又成為如此迫切的議題呢?
引爆這個議題的近因之一應該是陳前總統的弊案。啊?當到國家元首,得到數百萬選民投票託付的人,竟然做得出這樣的事?而案發後的態度更是令人咋舌,不但不認錯,還要模糊焦點,或企圖用個人政治魅力煽動群眾支持。這種種從法律上已經來不及規範的事,於是有人提出了「品格教育」。
除了這件事情是比較受大眾矚目的,其他還有很多社會新聞、犯罪事件,也都反映出對「品格教育」的需求。
問題是,陳前總統也是一路讀書到台大的,上面那些關於道德、倫理的課程,又不是沒上過。事實上,他在學期間已經接受夠多的「品格教育」了。其他那些被認為需要加強品格教育的人,也都不是沒上過學的文盲。
所以,是教育的問題嗎?還是社會風氣的問題?
為什麼學校從國小到大學都有課程在教的道德、倫理,都起不了作用呢?如果這些起不了作用,另外開一門「品格教育」的課能起作用嗎?
幾千年前,老子就說了:世人皆知美之為美,斯不美矣;世人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正是大家從小都讀了、背了,知道怎樣是「對的」、「善的」,因此在人前就有一套標準答案。但是沒有從心裡去認同這些「對的」、「善的」是對自己有好處的,實際在生活中就是另一套價值觀。
如果「品格教育」又成為另一套「行為標準」,編新的教材來教育人們「應該怎樣怎樣才是有品格的表現」,那是在重蹈「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這些課程的覆轍。
唯有從心靈層面去修煉、陶冶自己,願意讓自己成為醒覺的人,願意從「全責性」觀點去看待自己、看待發生的事情,才能真正提升品格。
心靈類的書,市面也很多。好像從《秘密》這本爆紅之後,這類書就如雨後春筍。如號稱《秘密》的實務練習版《吸引力法則》,到各式各樣號稱能教人「心想事成」的書,基本上的立論都是:意念能創造事實,因此改變心靈的意念,就能召喚成功、幸福與財富。
如果心靈提升的出發點是為了召喚「名」(成功) 與「利」(財富),那是不是離「品格」更遠了一些呢?
【我,活!】這套書能深深打動我,正是因為它不講「行為上的善的標準」,而是引導讀者去看自己,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去用全責性的態度面對自己發生的一切。
這套書,是我目前看到,真正能稱得上「品格教育」的書。
快要放暑假了,這套書值得高中以上學校教師們推薦給學生。
Jason Jiang
~如果,書只在案前閱讀,電腦裡有夠多資訊可讀了~~
~如果,騎著單車在郊野享受寧靜已是一種時尚,那麼~~
帶本可以邊讀邊寫的書吧:就是這套【我,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