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越評/圖片來源=Korkusung / Shutterstock.com
了解何謂健康飲食習慣之前,想請大家先回答一個小問題:「在你心目中,什麼才是健康的飲食習慣?」2016年5月國際食品資訊委員會(International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 IFIC)的食品與健康年度調查(Food Decision 2016: The Impact of a Growing National Food Dialogue)中就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當時美國統計結果有51%的民眾選擇「依正確比例攝取不同食物」,而另41%的民眾則認為「攝取較少人工成分或防腐劑」就是健康飲食,有趣的事情更在後頭,當問卷轉換形式改為申論,由大家各自闡述心目中的健康飲食習慣時,便只剩下2%的人提及「攝取較少人工成分或防腐劑」。
從中我們或許能看出什麼潛在意義?或許大家源於對食品添加物(人工成分或防腐劑)的認知仍陌生不熟悉,因此在毫無選項時,我們不會提及它、甚至想起它,卻在出現提示、關鍵字等情況下,伴隨著陌生與未知而來的恐懼,很自然地我們會將自己不健康飲食的矛頭指向最不熟悉的食品添加物。
在忙碌無法自理三餐的生活步調中,偶有外食的時刻,我們希望的是零添加物的世界?還是我們心底真正想擁有的,是一個大家都合理添加、合法添加的世界?常見食品添加物違法情形的4種類型,有使用不該用在食品中的化學物質、合法食品添加物使用在不對的食物品類中、使用並非食品級的添加物、合法食品添加物超量使用,或許在某些情況中,我們確實無法從產品去辨認異樣,但至少我們由己之力能夠掌握的,有以下五個基本原則:
1. 用視覺判斷顏色是否不自然
2. 用嗅覺判斷是否有嗆鼻異味
3. 常理判斷儲存溫度與環境是否合理
4. 購買其來有自並且包裝完整的食品
5. 食材製備前的預處理(浸水40分鐘、開鍋蓋丟入稍煮滾)
每當有食品添加物相關新聞事件發生,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不脫會抱怨一句「難怪台灣的洗腎人口這麼多」,但這樣說真的對嗎?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15年台灣腎病年報》資料,台灣洗腎原發原因「糖尿病腎病變」45%居首位,「高血壓腎病變」則占其餘3成、名列第二位,也許在把健康的缺口推給「食品添加物」之前,我們真正天天都在超標攝取的,或許更是近在眼前的糖與鹽。
衛福部建議成年人每日鈉攝取在2400毫克以下,據2008年營養大調查統計,台灣19~64歲成年男性鈉攝取量將近建議量2倍、女生則為1.5倍,2400毫克是怎樣的概念?如果平均一餐800毫克,其實鹽罐裡附帶的小鹽勺就約是800毫克鈉,這時您可能感到鬆了一口氣,好像沒吃到這麼鹹,但還有另件事要提醒您,食品本身也含有鈉,如前所說我們的攝取量超標約2倍,其中約一半攝取自調味料,如果攝取食材或食品不變,我們其實連一點調味都用不上。
除了鈉,我們每日攝取糖量更不容小覷,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日游離糖攝取量須控制在每天熱量的10%以下(5%以下尤佳)。據《2013~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台灣19~64歲中卻有6成5的成人,一週喝平均6.8次含糖飲料,等同台灣超過一半成年人幾乎每天離不開飲料,愛喝的程度高居世界排名第二,國高中生年齡層的情況則更加嚴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與其把健康漏洞托推給不熟悉的事物,我想分享一個更加光明的方向,那就是我們的健康最主要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如能發現「戒糖、少鹽」的危急性,別為自己添加超量的鹽、油、糖,行有餘力還能主動去了解食品添加物的來龍去脈,也許會更有「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