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頭前溪登山健行園地
市長:淇松仔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運動競賽戶外活動【頭前溪登山健行園地】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登山旅遊活動預告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101年度新竹市環境保護局河川污染整治及水環境教育宣導活動
 瀏覽2,166|回應7推薦0

淇松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活動行程規劃

活動日期:101年9月26日至9月28日止三天。

第一天:新竹─雪山隧道─蘇花公路─慶修院─白鮑溪水工程生態教室─夜宿怡園渡假村。

第二天:六十石山金針花─馬太鞍濕地─夜宿花蓮煙波大飯店。

第三天:慕谷慕魚生態廊道─蘇花公路─沙韻之鐘─新竹。


淇松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874&aid=4862279
 回應文章
101.09.26訪花蓮吉安三級古蹟慶修院分享
推薦0


淇松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參與101年度新竹市環境保護局河川污染整治及水環境教育宣導活動,第一天行程第一站參訪花蓮吉安三級古蹟慶修院

101年度新竹市環境保護局活動花蓮吉安三級古蹟慶修院前合影

花蓮的國家三級古蹟吉安慶修院,為一座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真言宗布教所,原名高野山布教所。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日式寺院,在日治時期的吉野移民村,移民大多為來自日本四國地區德島縣的吉野川沿岸,為了懷念故鄉,遂把此地稱為「吉野」,也就是今日的吉安

花蓮慶修院具講堂及祭祀功能,屬較莊嚴的場所。四周環境清幽,寺院正面採出軒式入口「向拜」出簷,三邊帶廊附有木欄杆,格局面寬三間、進深四間,略成方形;中開間向後延伸為布教壇,進深四間。木構架上的頭貫、斗拱(三斗六枝掛)、木鼻等構件,散發著典型的江戶風格。而在傳統日式建築下融合本土之氣候,亦增添了慶修院的獨特風貌。

穿過牆的那頭,走過花蓮歷史,恍如進入日本江戶時期。

 

慶修院裡,莊敬肅穆的氣氛依舊,時光的流依然再走

國家第三級古蹟 - 慶修院(舊稱「吉野布教所」),
曾經風光,也曾經破敗,在經過整修之後,
現在是東部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寺院,過去曾是日人移民的主要信仰中心。

慶修院日式鐘樓

慶修院主殿主祀釋迦牟尼佛及觀音菩薩

位在花蓮吉安鄉的巷弄一角,
穿過牆的那頭,走過花蓮歷史,恍如進入日本江戶時期。

在洗手舍裡,掬一瓢水,這竟裝滿多少思鄉情愁

慶修院具歷史意義的觀光景點,為日本人來台旅遊尋根拜訪的觀光景點之一

 

                                  花蓮吉安三級古蹟慶修院大門入口

在日據時期,吉野布教所所供奉的主神有弘法大師、不動明王以及毘沙門天王,建築物外形主要遵循日本傳統高野山脈寺院的形式,院拜堂四週有迴廊,四周種植各式花草樹木,環靜清幽、雅靜,可見當時的風光。


淇松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874&aid=4877760
101.09.27遊人間仙境花蓮清水溪慕谷慕魚紀實
推薦0


淇松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日參訪人間仙境花蓮清水溪慕谷慕魚,首先抵達銅門發電廠。

銅門發電廠前大合影

建於一九五五年的銅門發電廠。銅門發電廠是銅門地區九座電廠之一裡面共有三部機組發電。

銅門發電廠前留影

景色怡人橫跨在溪上的聯外吊橋

古樸的橋身十分優美

山崖側邊設置一溢流口,宛如銀劍般瀑布渲洩而下,氣勢磅礡,實在是有夠美!

闢建在木瓜溪對岸山壁上的銅門發電廠全景

通透寶藍清水溪,水流行雲的溪瀑、碧波灩瀲,注入黝綠色的深潭,呈現出大自然美術天堂之中。

溪谷兩側山壁因溪水長期沖刷而呈峽谷地形,層次豐富岩層、配上潔白如玉的大理石,形象藝術的幾何紋理,清晰的刻劃於巨石

壯闊雄偉的彎月峽谷留影

穿過第一個隧道後,右側嶙峋山壁上,留有清楚的風蝕痕跡;下方的深潭據說深約十一公尺,一旁還有處彎月型的水潭,因而被稱為「彎月峽谷」。

清水溪景色天成的鶯鵡石

清水溪紅色楊清大拱橋

公路順著溪谷前進,蜿蜒曲折,連綿不絕的明隧道,更顯山谷幽深雄偉。約行2公里來到龍澗橋可見龍澗發電廠

龍澗發電廠紀念碑

龍澗發電廠大門入口

電廠前有個小公園及土地廟(水簾祠)

龍澗發電廠景觀

週邊遊走,遊客只能遠觀龍鳳壩,頂上方即是龍鳳大峽谷。非台電工作人員是禁止進入,龍鳳壩是龍溪(巴托蘭溪)、鳳溪(巴托烏溪)的 交會處,在溪谷當中到處可以看到巨大壯碩的岩石散佈在河床當中,並且至少有六條以上的支流散佈在這中間,也是全台最美的水霸景觀。

慕谷慕魚水光山色真是美得讓人心醉!讓人流連忘返。


淇松仔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874&aid=4877491
願活動圓滿成功
推薦0


淇松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日起參與101年度新竹市環境保護局河川污染整治及水環境教育宣導活動三天,以愉悅的心情快樂出遊,願活動圓滿成功。
淇松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874&aid=4873830
莎韻之鐘介紹
推薦0


淇松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莎韻之鐘,或譯莎鴛之鐘莎勇之鐘;該故事發生於1938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州蘇澳郡蕃地リヨヘン社(今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澳花村、寒溪村等村利有亨部落),一名泰雅族少女沙韻·哈勇(サヨン,sayon)因協助日籍教師搬運行李,不幸失足溺水。而台灣總督為了褒揚其義行,頒贈予當地的紀念桃形銅鐘,該鐘即稱莎韻之鐘。

本僅為短短一則地方新聞的泰雅族少女溺水意外,經刻意報導後,被台灣總督府用來宣揚理蕃政策的成功,並與國歌少年雙雙成為皇民化政策的宣傳樣本。

1937中日戰爭爆發,日軍於兵源不足下,開始徵召各地日本青年,組織持續進犯中國的軍隊。在被日本統治的台灣方面,首波被徵召對象,除了駐守台灣的台灣軍之外,就是為數頗眾的駐台警察。而這些於各地擔任警察任務的日籍青年,一旦接到徵召令,就必須馬上離職出征,開赴以中國華北為主的中日戰爭戰場。

1938年(昭和十三年)9月,一名於該台灣原住民村落內南澳蕃童教育所從事教職的警手[2]田北正記,接到了由台灣總督府發布的從軍徵召令,並立即依法離職前往中國戰場。因南澳一地位於台灣宜蘭山區,教育所教師田北正記特商請[3]莎韻(泰雅語:Sayun Hayun 日語:サヨン)協助搬運行李。

9月27,兩人在行經宜蘭山區途中,不但遇到颱風,還在過渡武塔南溪時,碰到溪水暴漲。在天候惡劣下,田北正記雖順利離開宜蘭,但是同行的泰雅族17歲少女莎韻卻在暴風雨中不幸於南溪便橋上,失足落水失蹤。經當地警所營救後,除了發現所背負行李外,並無莎韻任何行蹤。

9月29,台灣第一大報《台灣日日新報》刊出簡要新聞報導,標題為「番婦溪流に落ち,行方不明となる」(蕃婦落溪,行蹤不明)。該報紙於此報導中,以數行文字簡單說明學生莎韻為了送別田北警手,搬運其行李下山經南溪時,失足墜落南溪中而導致下落不明。

經多日搜尋未果後,同年11月26,莎韻所屬之半官方性質女子青年團團體,特地舉行盛大的「少女莎韻追悼會」,開始被炫染成為「愛國行為」。參加者除了莎韻親友同學及女子青年團團員、蕃童教育所教員、警手、警佐之外,台灣統治中央機關總督府,還由理蕃課長率領多位官員前往參加。而已於華北戰場與中國作戰的田北正記也從中國戰場派發電報表答感激與懷念之意。

12月6台北州知事藤田傊治郎,於巡視泰雅族部落時,聽聞此事,特地前往莎韻墓地祭祀致意。除了慰勉家屬、公開讚賞莎韻之「進誠奉公」精神,特地還做了一首詩。不但要求所屬為之宣傳,也向台灣總督府報告。至此,莎韻事蹟引起多數官員重視。

翌年的1939,《台灣愛國婦人新報》元月號刊出一則報導:《番界銃後哀話-乙女サヨンの死》。該長文詳細報導霧社事件後,泰雅族利有亨社被強迫遷移至南澳後的皇民化現況,並以莎韻、田北正記師生情誼為報導主軸,除了讚賞莎韻「為國捐軀」外,也報導了藤田知事贈詩經過。

19412月20,由全台高砂族青年代表領銜演出的「皇軍慰問學藝會」於台北公會堂演出,其中以藤田知事詩文為藍圖的「サヨン少女を思ふ」歌曲為最受矚目的表演項目。由莎韻之同學ナミナ泰雅語日文演唱的女聲[4]獨唱,因曲調優美,歌詞感人,獲得了現場一致讚賞,而這裡面還包括台下觀眾之一,台灣總督長谷川清。在特地深入了解故事來龍去脈後,長谷川總督決定表揚此少女,並以此做為皇民化教育的宣導教材。

19414月14,長谷川總督於總督府親自接近莎韻家屬與少女青年團團員,並頒贈一座刻有「愛國乙女サヨンの鐘」(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的銅鐘給相關人員,而至此,「莎韻之鐘」一詞成為台日兩地爭相報導的新聞報導。

1943年,因大戰爆發,殖民當局為強化原住民地域認同感,將利有亨(日語:リヨヘン)地名改為和風地名「鐘ヶ丘」,即取自莎韻之鐘之典故[5]

因為正值中日戰爭戰事膠著,莎韻之鐘故事成為日本軍國政府宣導的利器,不但台灣日本兩地新聞廣播媒體爭相報導,也介紹莎韻遇難事件的詳細經過。不但如此,總督府開始舉辦一系列相關紀念宣傳活動,如立碑[6]、畫像、話劇、演唱、作曲。其中,「佳話サヨンの鐘」(佳話莎韻之鐘)的活動紙劇(紙芝居)與「サヨンの鐘」(莎韻之鐘)歌曲為此系列裡面,較受矚目兩項活動。其中,原唱為40年代日本名歌星渡邊はま子的流行歌曲《莎韻之鐘》,該歌曲發行不久後,即風靡等地。後來,更被翻唱為國語歌曲《月光小夜曲》和粵語歌曲《每當變幻時》。事實上,霧社事件罹難之日本警官遺族,也是40年代日本知名歌手佐塚佐和子,也曾在1941年-1945年間台灣巡迴演唱《莎韻之鐘》。

1941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為了落實皇民化教育,除了要求知名台灣作家吳漫沙為莎韻立傳外,台灣總督府還特別出資委請民間電影業者拍攝電影《莎韻之鐘》[7]。由李香蘭主演的該電影,於1942年正式於台灣中部的霧社開拍,並於翌年於台、日、華北、上海、滿洲等地上映。而李香蘭除了主演該《莎韻之鐘》電影外,也演唱電影主題曲《莎韻之歌》而稍早之流行歌曲「莎韻之鐘」僅為該電影的插曲。

1945年-1980年代間,因為台灣戒嚴,台日斷交等因素,莎韻之鐘故事鮮少人提及,直至2000年之後,該事蹟才再被流傳,亦有不少相關活動。例如:200410月份於桃園龜山、南投水裡、雲林莿桐;由臺灣文建會主辦,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承辦,臺灣原住民原緣文化藝術團負責演出之原住民歌舞劇〈莎韻的故事〉[8][9]

除此,20071123日至24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亦於宜蘭南澳舉辦名稱為「臺灣的歷史記憶-莎韻之鐘殖民地文化的國際學術會議。會議中,不少臺、日、中、韓學者及事件見証人應邀參加。

2011810日,業餘登山家林克孝因為尋找莎韻之路而失足身故於南澳束穗山中,亦重新讓台灣探討起該事蹟,甚至有人仿原曲填詞悼念他於網路上。

 

 

 

 


淇松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874&aid=4873665
慕谷慕魚 介紹
推薦0


淇松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慕谷慕魚 地方描述

 

慕谷慕魚(Mukumugi)是緣自太魯閣族的譯音。描述當初最早遷徙到這裡的太魯閣族人(花蓮縣秀林鄉銅門地區與榕樹部落),用他們的語言頌讚這片世外桃源。這裡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柔情似水的秀麗風景,長久以來就有『小天祥』的美稱。
自從去年當地宣布護溪之後,在縣政府大力的推動下,結合當地居民的共識,一同進行生態廊道的規劃與施工。居民們更自發性地成立巡守隊,在伍村長的號召下,克服重重的障礙,肩負起護溪的重責大任,充分展露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氣魄。
為了打響慕谷慕魚生態廊道的美名,於今年四月間更將廢棄的軍事營地,以修繕的方式化身成為遊客服務中心。大家同心合意地塑造家鄉成為溯溪、古蹟巡禮與生態旅遊的絕佳景點,並結合傳統的山刀文化與射箭文化,以彰顯地方的人文特色,讓慕名而來的人能夠輕易地揭開她的神秘面紗。

 

慕谷慕魚【地方簡介】


慕谷慕魚」位在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距離花蓮市約有二十分鐘的車程。原本屬於榕樹社區和銅門社區,而「慕谷慕魚」是太魯閣族原住民對秀林鄉這一帶地區的統稱,地區內有木瓜溪和清水溪兩條河流流過。最近隨著當地封溪禁令的解除,又開始興起一股尋幽探訪熱。


秀林鄉在清朝的時代,是隸屬於台東直隸卅蓮鄉地。在日據時代稱為「番地」,由研海支廳與花蓮港廳的番務課管理。一直到台灣光復,原屬於新城鄉管轄,隨後在政府積極提高原住民的民族平等地位以及扶助山地地區,於是在政治上廢除山地部落組織及頭目制度,又改制為「鄉」,實施地方自治,來提高其政治地位,並且設鄉治中心於「武士林」也就是現在的秀林村,最初訂定鄉名為「士林鄉」,但是因為和台北「士林」同名,因此取其當地山明水秀林木蒼薈的優雅環境之意,改易為現在的鄉名-「秀林鄉」。秀林鄉轄區有文蘭、銅門、水源、佳民、景美、富世、崇德、和平以及鄉公所所在地的秀林等九個村,「慕谷慕魚」是位在銅門村的銅門社區和榕樹社區。

 

慕谷慕魚 (Meqmeqi)的居民大部分是太魯閣族人,據說他們的祖先是從中央山脈的另一側南投縣春陽溫泉翻山越嶺過來的,最早是居住在木瓜溪的上游,後來再逐漸往木瓜溪下游遷移。
慕谷慕魚遊客中心的成立是打造銅門生態廊道的第一步,在2004728開幕啟用,這是推展花蓮原住民部落產業經濟的第一步。她不僅提供當地自然生態旅遊導覽的服務,也是未來生態旅遊擴展到各原住民部落的起點,並藉此能落實提升靠山吃山的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品質。


淇松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874&aid=4873652
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介紹
推薦0


淇松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腳下,是一處湧泉不絕的天然沼澤濕地,面積廣達12公頃。清淺的芙登溪發源自馬錫山,一路匯集自地底冒出的湧泉,由南向北蜿蜒穿過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滋養著這片沼澤的豐美生命。由於溪流的流速與深淺變化,營造出多樣化的生存環境,使得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裡有多達近百種的水生植物;鳥類、蛙類、昆蟲及水生動物的種類與數量,更是多的令人驚喜。在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田邊的任何一條水溝裡,都可以發現魚、蝦、貝、螺的蹤跡,處處充滿旺盛的生機。



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是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塊,過去這裡長滿了樹豆,因此阿美族人稱此地為「vataan」(阿美族語樹豆的意思),這也是「馬太鞍」地名的由來。阿美族人在這片濕地上發展出獨特的「Palakaw」巴拉告捕魚法:利用中空的大竹子、筆筒樹的樹幹與九芎枝幹等天然材料,製作出一個三層的結構物放入水塘中,讓魚蝦在其間棲息繁殖。經過一段時間後,將九芎枝幹提出水面,即可將攀附在樹枝間的小蝦抖入三角魚網中;而藏身在底層大竹筒裡的鱔魚、土虱或鰻魚等底棲性魚類也可輕易捕獲。

 

除了這些鮮美的水產,來到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還可以品嚐到各種別具滋味的野菜。例如樹豆的豆子、麵包樹的果實、黃藤的藤心、箭竹的嫩筍、檳榔花穗與檳榔心、以及葛仙米、西洋菜、水芹菜、野苦瓜、木鱉子等等,在阿美族婦女的巧妙烹煮手法之下,每種野菜都成為獨具特色的桌上佳餚。此外,芙登溪裡現撈的魚蝦、香噴噴的紅糯米飯與鹽烤帶鱗的新鮮吳郭魚,更是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的招牌美食。


民國80年,花蓮縣農會在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設立蓮花專業區,推廣種植花蓮縣的縣花──蓮花。10多年來,種植蓮花的區域從5公頃逐年增多,每年5月到8月間,是到此欣賞蓮花的好時機。沿著T形木棧道信步走去,可以享受置身於蓮花花海中的浪漫風情,登上瞭望台,更可俯看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的全景。喜歡騎自行車的遊客,也可以沿著「馬太鞍濕地自行車道」,來一趟充然自然野趣的踩踏之旅。


淇松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874&aid=4873647
六十石山簡介
推薦0


淇松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六十石山有小瑞士之稱,山嶺平緩,蜿有致。金針花期頗長,從七月底開到九月中,當金針花綻放之際,一片耀眼金黃花海,加上色山脈遙相呼應,長河池邐,登亭遠望

六十石山乃海岸山脈成廣澳稜系西出崛起之岡巒,高約八百公尺上下,頂面寬廣平緩,是花東縱谷最狹仄之處。「六十石山」名之由來,人言各殊,說法有三:其一、在日據之初,有移民入墾山之溪南麓,拓土為田,植以水稻,由於泉豐上沃收穫其佳,每甲得穀達六十石之多。其二、亦於日據初年,有人登上其頂,見巨岩錯落其間,景致殊異,數有六十,便呼之為六十石山。其三、在於山林初啟,拓荒闢墾,以耕以稼之際,限於環境艱阨,水土不佳,一期全山農作所得僅六十石而已,因此以六十石名之。

六十石山風景如畫,情境如詩,其四時漫山萱草一片釉綠,入夏遍野黃花群放爭艷,晨昏雲霧垂罩山色飄渺,景色宛如桃源仙境,引人入勝。登其巔頂俯望遠眺,縱谷壯闊山河,磅礡氣勢,盡入眼簾,景致殊勝,無以名狀。


淇松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874&aid=487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