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頭前溪登山健行園地
市長:淇松仔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運動競賽戶外活動【頭前溪登山健行園地】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登山資訊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野外活動意外之預防
 瀏覽733|回應0推薦0

淇松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發現了一些有用的登山資訊!!

內容擷取自"樹林山岳協會",若有侵權疑慮請告知,會即刻處理~~

更多訊息可上該協會網站參考...

◎野外活動意外之預防


一、墜落之預防


( 一 ) 行進時應注意地形地物等自然界的障礙 (
例突崖、突石、樹枝、樹根等 ) ,以免身體或者背包被撞倒或被絆倒。


( 二 )
行進或休息時切不可大意或漫不經心。如休息地點的選擇,不可在陡坡、斷崖、碎石坡、風口等地方;而行進時切忌邊走邊攝影、邊看風景,甚或開玩笑,拍打追逐
等。


( 三 )
通過斷崖及危險地形應小心謹慎,遇天候惡劣,最好繞道而行或暫停活動作紮營的準備,絕對不可強行攀登。


( 四 )
平時多學習登山技術,訓練體能,補充必須的裝備。登山技術包含:步行的技巧、宿營生活、地圖研判、攀岩的技術、對危險的判斷等。訓練體能包含:充沛的體
力、恆久的毅力、敏捷的行動等。必須的裝備依不同的山區及攀登方式之不同而攜帶之。墜落可能發生的傷害及優先處理的次序: 1. 創傷流血。 2.
內出血、休克。 3. 骨折。 ( 注意脊椎受傷者須安全固定才可移動 ) 。


二、落石之預防


( 一 )
行經陡坡、斷崖、陷落地段、碎石坡、溪谷,或者剛發生坍方的地點,這些較易有落石現象的地方,要隨時注意是否有山崩現象,最好能繞道而行。


( 二 )
不得已而經行上述地段,人員應帶頭盔,並有人指揮,注意落石之發生,並須保持五至十公尺的適當距離,以防有落石發生時閃避不及,若為上坡路段,可分小組同
時行動,分時段而行,以防落石連續傷人的機率。同時沿途絕不可觸動鬆石,以避免人為落石的產生。


( 三 )
行經上述地段,發現有落石發生時,應高喊「落石、落石」示警,並立即躲避,可利用地形地物躲於崖壁下,大樹後;或以手臂、背包遮擋,以保護我們的頭部。若
有伙伴遭落石 擊中,應待落石完全停止後,將傷患移至較安全地帶,再行急救處理。


三、迷路之預防


( 一 )
勿離開隊伍。一支登山隊有時因隊員體力參差,前後的距離拉得太遠,致使無從呼應前後。應讓體力中等的隊員走在前面,體力較弱的走在中間,用以調節行進的速
度,而盡量縮短隊伍的距離,休息或行進皆應全隊一致為宜。一起行動,避免落單。


( 二 )
行進中宜處處留意觀察。行進中要處處留意觀察周圍的風景或地形、地物以及前面的人所踐踏的腳印,同時又要觀察有無嚮導員留下的記號或足以指引正確路徑的任
何標誌。尤其是遇叉路時更須仔細辨認觀察,可用哨音連絡,或等候隊伍確定正確路徑。


( 三 )
學會地圖、指北針及高度計的配合使用。在出發之前,先要把地圖看熟,進入山區以後,不管天氣多壞,雲霧多密,都要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要養成每次登山都使
用地圖、指北針、及隨時定位的習慣。


( 四 )
在濃霧或天氣惡劣時最好暫停活動。在濃霧中,要保持正確的路線及方向,除了計算走過的山頭以外,主要的支稜、溪谷、斷崖和特殊的地形、地物等, (
例巨岩、湖泊、山屋、高壓鐵塔等 ) 都可助你判斷位置。步行的時間與速度,也可幫助你估計在一定時間裡所走的距離。


( 五 )
不曾去過的山區或濃密的芒草林、箭竹林,沿途應留下標記,以便走錯路時, ( 最好的處理辦法:原路撤回 )
仍能藉著標記而折回。迷路經常會發生體力虛耗及饑渴引 起休克,需謹慎注意及就。


四、高山病之預防


( 一 ) 登山上升之速度不可太快,應維持平穩的節奏,並與呼吸配
合,同時要視坡度的急緩而調整,使運動量和呼吸成正比例,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之高度必須逐次增進,每天攀升的高度要控制,以適應高山氣壓低,空氣稀薄之
環境。


( 二 )
行程安排要適當,不可太過緊湊,避免摸黑走夜路,同時睡眠及飲食要正常充足,睡袋的保暖度要適合此次的活動,並要保持絕對的乾燥;飲食除了富營養外還須符
合口味。如此,才能保持良好的體能狀態。


( 三 )
應經常性做短時間的休息,休息時並以柔軟操及深呼吸來加強循環功能及高度適應。若有高山症狀出現,更應立即休息至狀況改善才可繼續活動。


( 四 ) 平時多訓練體能,增強攝氧功能。以騎腳踏車或上坡的長跑最有效。


由於高度越高,空氣越稀薄,氣壓亦降,而人體生存所需氧氣的壓力也隨之降低,
但人體所需要的氧氣量仍然不變;所以生理上為適應氧氣輸入人體之壓力,必須增加紅血球。這種紅血球的遞補,須若干時日,才可能自動調節至適度,因此,初入
山地時,因驟然更易空間的高度,生理上又不能及時調整適應,以致發生體內供應氧氣不足,而引起不良的生理反應。此種生理反應通稱為「高山病」。高山病的症
狀是呼吸、脈搏增加或不規則,心跳和呼吸困難、疲勞感、脫力感、不快感、頭痛、頭暈眼花、臉色蒼白、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睡意朦朧等自律神經失調。若再
嚴重點的話,感覺會變得遲鈍,情緒不穩定,精神亢奮,思考力與記憶力減退,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異常,以及產生幻覺等精神症狀的變化。此外,如浮腫、休
克狀態、痙攣等,隨著高度的增高,症狀也越來越嚴重。只是這些症狀並非一次全部出現,而是因人而異,有時只出現其中之一。


五、中毒之預防


(一)注意食品是否過期或不潔。若食用時發生有異味就應丟棄不可食用(在山區
應埋在土裡)


( 二 ) 有毒植物不可誤食或誤觸。有毒植物的識別 (1) 聞之有異味。
(2) 嚼之有刺激性(可用鹽水立即漱口吐掉)。 (3) 食之有不良反應 ( 如嘔吐、下瀉、過敏等,可飲大量水並用食指搗喉頭以催吐之 )
。通常三至四小時過後並無以上狀況發生即可認定為可食植物。 ( 除非必要,我們不鼓勵採食野生植物 ) 。


( 三 )
煤油、汽油、酒精等燃料罐上四周應有明顯標示,並與飲食分開存放,因其和水
一樣都是無色透明的液體,是故在夜間口渴時,應看仔細,或者聞一聞清楚,以免勿飲。


( 四 )
在山屋或者避難小屋內烤火或煮食,門窗應留空隙,注意是否通風,最好入睡前能將火完全熄滅,以免不知不覺中吸入過多的一氧化碳,引起中毒現象。


( 五 )
預防毒蛇咬傷。根據統計每年的四月至九月為蛇類的活動旺期。通常蛇並不主動攻擊人類,除非你猛然接近至其身長二分之一的範圍內,甚或接觸到它,才有可能被
其自衛反應而被咬了一口。我們只要於經過蛇類喜歡棲息的草堆、陰濕處、溪畔、竹林、枯木等地方時,拿一支棍子打草驚蛇一番,它自會離去的。根據統計及其毒
性及咬傷率及死亡率比較分別如下:赤尾鮐,出血毒,咬傷率第一,死亡率第六 ( 為百分之一 ) ;龜殼花,出血毒,咬傷率第二,死亡率第五 (
為百分之八 ) ;雨傘節,神經毒,咬傷率第三,死亡率第二 ( 為百分之十八 ) ;眼鏡蛇 ( 即飯匙倩 )
,神經毒,咬傷率第四,死亡率第三;百步蛇,出血毒,咬傷率第五,死亡率第一 ( 為百分之二十四 )
;鎖鍊蛇,為出血及神經混合毒,咬傷率第六,死亡率第四。


一般而言,被毒蛇咬傷一、二十分鐘後,其症狀才會漸漸呈現。出血性蛇毒首先出
現灼痛、局部腫脹,並且擴散,紫斑或淤斑,漿液血性由傷口滲出,並且發燒、噁心、嘔吐。神經性蛇毒,首先出現症狀常是咬傷傷口疼痛,亦會局部腫脹,然後,
嗜睡、運動失調、眼臉下垂,瞳孔放大,局部無力,口吃、垂涎,偶而噁心、嘔吐、昏迷、呼吸困難。被蛇咬後切不可驚慌恐懼,要先判斷是否為毒蛇咬傷再行急
救。通常觀察傷口有兩顆較大或較深牙痕,才可判定為毒蛇。若無毒牙痕,並於二十分鐘內,沒有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則非毒蛇咬傷,只須消毒,止血,
包紮,再送醫注射破傷風針即可。


( 六 )
預防蜂螫。虎頭蜂通常都棲於約一、OOO公尺高度的山區,每年秋季 ( 九月至十一月 )
幼蜂成蛹,彼為保護幼蜂,攻擊性最強。通常我們不侵犯它,或者太接近巢蜂的範圍,它是不太主動攻擊人類的。登山途中,若遇虎頭蜂,應立即靜止或蹲下不動。
若是它在頭上盤旋不去,切不可拍打或揮趕它。虎頭蜂最愛螫人的頭部、臉部,所以登山客最好戴上帽子保護頭部。若遭到攻擊時,能以最快速度向下風處逃離現場
( 蜂巢 ) 。


六、高溫障礙 ( 中暑、熱暈厥 ) 之預防


( 一 )
通常在開闊的山區,人們很難承受四個小時以上的陽光直接曝曬,而最好而又簡單的辦法,就是戴頂帽緣廣闊的帽子,以減低高溫直接給我們的影響。


( 二 )
服裝應隨氣候的高低及環境的悶熱,而做適度的調整。並應穿著較寬鬆而通風及排汗效果較佳的衣物,以使體溫及汗液能夠自然的向外散發,以維持正常的體溫狀
態。


( 三 ) 登山時鹽分的損失主要是經由汗液中流出,視運動量的大
小,能夠經常性分多次而少量的飲水及補充食物。


( 四 )
有些微的不適時就應立即休息,避免在炎熱而潮濕的環境中持續活動太久,同時休息時應選擇通風良好的蔽陰處,若無自然風時,可自行搧風取涼,以避免體溫的調
節失效。


七、凍傷及凍死之預防


( 一 )
冬季登山的熱量消耗多達五千至六千卡路里的熱量為一般消耗二至三倍。若熱量的攝取不足,則本身的產熱能力不夠,較易發生凍傷或凍死的事件。由於氣溫垂直遞
減率每上升一千公尺溫度約下降攝氏六度左右,我們的飲料和食物最好能加熱後食用 ( 或使用熱水壺 )
食物也應選擇高營養的蛋白質、脂肪、醣類等高熱量的食物。


( 二 )
服裝部份,以穿著排汗製品及質量輕且保暖的羽毛製品較佳,同時風衣、雨衣更是保護我們的體溫散失最好的工具,尤其山區入夜後氣溫驟降或者天氣的驟變,更應
隨時增加衣著並且保持衣著的乾燥,以維持體溫的正常。


( 三 )
保護血液循環的末梢部位,如手指、腳趾,應加以手套及厚毛襪,並保持乾燥。同時休息時應做些屈伸運動及手腳的活動,以加強其血液循環。另外,亦可戴上耳罩
保護耳朵,同時手、臉應塗抹油脂、嘴唇應擦護唇膏,以免因空氣乾冷強風吹襲而乾烈凍傷。


( 四 )
準備懷爐及暖暖袋,可供保暖。懷爐是一種體積小而可產生持續高溫的用具,可保持重要器官的溫暖;暖暖袋則是備用品,只可使用一次,拆封後可保持十小時五十
攝氏左右的恆溫,於緊急或需要時可用。


( 五 )
天氣惡劣應停止活動,做紮營及撤退的準備。在每秒風速九公尺,氣溫攝氏十二度時,體感溫度就已接近零度。要是全身淋溼了,又碰上大風雪的話,人體是最容易
凍傷及失溫的。 ( 登山者在惡劣的天氣下不論冬夏,失溫為主要的死亡 山難事件,不可不慎 )


( 七 )
在平時即做好耐寒訓練,例如寒天洗冷水澡,冬天游泳,穿少量的衣服過冬等。此外,事先在容易發生凍瘡的部位上,塗上防止凍傷的藥品,或是事先服用這類能防
止凍傷的藥品,也都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預防法。凍傷的原因由於組織細胞的溫度降低到凍結溫度而發生的。而凍死則是因體溫下降到 20
℃以下而死亡。凍傷可能伴隨體溫過低出現,此時,應先處理後者。


八、燙傷之預防


( 一 )
注意使用汽化爐及鍋具。山上炊事時不比平地的方便,所有的炊事用具,都應排列整齊,並應劃分一個專門的炊事區域來,以免踢倒或碰撞而生意外。炊煮時,人員
應至少一手戴手套,以免接觸到炊具時,因熱而燙傷手指或倒翻煮熱 ( 熟 ) 的食物以致燙傷的發生。


( 二 )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處理營火及燒垃圾時,應注意風向及附近是否有易燃的樹枝或枯草等,燒完後以水澆熄,並加以掩埋處理恢復原狀。


急救: 1. 以冷水沖或浸泡患處。


2. 不塗抹任何藥品或偏方 ( 除非有燙傷藥品 ) 。


3. 以乾淨紗布包紮。


4. 送醫。


九、溺水之預防


( 一 )
涉溪時的地點選擇,應以水深不及膝,並且水流平穩之處,若水深超過膝蓋以上,則應以繩索或長竹子等先做好「確保」,再行一一小心通過。如果是溯溪活動,要
經常的通過溪流或涉水而行,最好能有頭盔、救生衣及溯溪鞋等裝備, 以提供安全的保證。


( 二 )
注意紮營地點不可在河道旁,以免山洪暴發躲避不及。通常河岸兩旁未長植物的地區都是危險區。因此紮營時寧可取水稍不方便,也不能在河道旁紮營。


( 三 )
取水、飲水、戲水要避免在水深、水急的地方。尤其注意巨石旁深淵,及長青苔的水邊,以免因不幸落水,而無法及時攀附上岸。


十、雷擊之預防


( 一 )
遇有雷雨的天氣應避免紮營於空曠處或大樹下。孤樹下絕對不可躲避閃擊,若於空曠處,閃擊則以最高目標為對象,若突覺髮根直豎、皮膚產生刺痛,同時情緒緊
張,顯示大氣充電現象,此時,雷電之閃擊隨時會向你所在處襲擊,應迅速蜷曲身體,臥倒在地上,不可抬頭。這樣人體就不至於成為雷擊之導電體。


( 二 )
遇閃電雷擊時,應立即疏散,並離開山頂、山脊,尋找山凹處暫避,因其安全率較高,森林內的大樹及潮濕的岩壁能避免則避免之。


( 三 )
拋棄及遠離金屬物品,因為金屬為優良導體,避開它們是避開雷殛的基本法則。


十一、其他傷害之預防


( 一 ) 登山背包麻痺之預防


1.
平時常做肌肉訓練,強健自己的體能,並學習正確的背包裝填方法及揹負方式,以使背包重心及身體負重能取得最佳的配合。


2.
最好不時移動背帶的位置。以使背包的著力點改變,避免同一部位承受過多過久的壓力,並做短暫休息,活絡筋骨,促進血液循環。亦可以學習原住民使用頭帶,幫
助揹負,以減輕肩膀的壓力。


3.
肩帶上加墊柔軟的物品,如海綿、毛巾或衣物等,亦可減輕壓力,並使作用力範圍較為擴大及分散。


( 二 ) 鞋傷的預防


1.
選擇大小適當的登山鞋。以穿著兩雙登山襪尚留有一手指可插入的空隙為適當。穿太大的登山鞋,腳底容易起泡,腳後跟容易磨破皮;穿太小的登山鞋,腳指容易受
擠壓而瘀血受傷。一般的運動鞋是不能取代登山鞋的,因表面太柔軟、單薄,容易因踢碰到石頭而受傷,鞋底不夠厚實,也沒有齒狀的紋路,腳底容易起水泡、紅
腫,更危險的是容易跌倒及滑落;同時足踝部因保護不夠,而容易扭傷;並且因鞋不夠大,無法穿兩雙襪子,以保暖及保護我們的腳。若是超過兩天以上的行程,我
們的腳受傷程度會更嚴重。


2.
穿著好的登山襪,並正確地穿著。內裡應先穿一層較薄而排汗的毛襪,外再加穿一雙厚毛襪,以保護及保暖。襪子不可太大或太小,穿著時要與皮膚完全密合,穿久
時,若有縐摺時,不可繼續行走,應停下來重新穿好再行。


3.
新鞋應避免立即走長程的活動。因新鞋子皮革較硬,應先走些郊山,待皮革較配合我們的腳型時,再去登行程較長的山。


( 三 ) 螞蝗咬傷之預防


1. 穿登山鞋並打綁腿,讓螞蝗較不易攀附而鑽入我們的腳內吸血。


2. 在螞蝗出現的山區,事先塗抹防蚊蟲藥品。


3. 戴帽子及穿長袖的衣褲,以防螞蝗由樹上因聞到人的氣息而落下到人體上。


( 四 ) 抽筋之預防與及就處理


1.
抽筋是指肌肉突然、非自主的收縮,而引起相當程度的疼痛。通常是因為登山時肌肉的協調不良過度的勞累,或體內
鹽分大量流失而引起的。所以水分及鹽分的適量補充及行進步法的正確是預防的第一要項。


2.
可藉由平常的體能訓練加強肌肉的強度,或經常性的登山,亦可減少或避免抽筋的發生。感覺即將要抽筋,或已發生抽筋後,應盡量休息,若必須繼續前進,則放慢
腳步,縮短步距,增加休息的次數及柔軟體操、加強患處按摩等,均可減少或避免抽筋的發生。




淇松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874&aid=398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