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爬郊山, 中級山, 或大山, 總是有人說: 老顧, 來照張相. 或者説: 老顧, 我幫你照. 同時也看了大家正忙著補捉山上的美景, 或者用大自然的背景來凸顯鏡中人美麗, 青春, 或者留下時光的回憶. 不是我不喜歡照相, 實在是我已經經歷過了那個階段. 回想我在年輕時, 30 年前, 曾經在美工作一年, 有半年的時光幾乎每週日都帶著相機開車到處玩, 到處照. 舉凡博物館, 動物園, 國家公園, 港埠, NASA, 都有足跡, 留下萬千張的相片. 30 年前的我就是單眼族. 我記得是NIKON相機, 還配備有魚眼鏡頭, 長鏡頭, 偏光鏡, 金屬長導線的手動遙控快門. . . . .當時是要買底片的, 要沖相片的, 那有JPG檔, 那有修片, 編輯軟體 ? 也記得在去非常喜好的景點或者非常特殊的地方, 我會特別去買" 正片 " 底片, 屆時回來時是製作成 " 幻燈片 " 式的底片保存, 這種幻燈相片也有千張以上. 隨著時光流逝, 歲月漸長, 家也搬遷數次, 甚至也經歷過好多次淹水災害, 所有相片如今一張不剩. 到今天, 年紀大了, 思想也變了. 現在的年紀在乎的是 " 過程 " , 享受的是過程, 結果結局已經是次要的了. 所以每次出門, 不管大山小山, 我是去經歷體驗運動感受那一段過程.
年紀大了, 很多學問都還給學校, 老師了. 依稀記得以下的故事 : 心是菩提樹, 身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六祖惠能回偈曰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無臺, 佛性常清淨, 何處有塵埃. 拿這則禪宗故事來對比我們出遊的心境, 以及歸類類此你我是那種族類, 當可印證我是那種享受過程論的族類. 當弟子時時刻刻勤勞的在拂拭佛像佛具時, 就像我們在路上時時取景攝影一般, 一個鏡頭, 一個美景, 一張相片, 都是一粒粒塵埃. 虔誠的弟子不停的在拂拭塵埃, 而我們則不停的在取景留念. 當你的心境跳脫到另一個世界 : 一切的塵埃都化做飛灰, 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一切, 而是個過程, 而你我也只是那過程的片刻, 那你看到的景, 你的世界, 你的塵埃就不再重要, 因為一切都會湮滅 (很灰色哦 ), 而當下的你正在享受 ( Enjoy )那個過程, 那, 對不起, 你可能跟我一樣 : 你老了, 你是過程論者. 以上的禪宗故事可以解釋我為何不太照相了.
有個週週的才女曾經寄一封簡訊給我 : 年少如泥, 柔軟可塑. 中年如煉火, 等待昇華. 老年成器, 冷靜歸人間. 少年 : 歸類於出生到踏入職場之前的青少年時期. 一切的時光都在學習, 讓中老年人們捏捏塑塑, 訓練成各種本事, 好比拉好胚. 中年人是那段踏入職場工作到退休的這段時期. 所謂的煉火是自己要去粹煉的. 自己要去打柴取資源送風, 不斷的去燒去煉那捏好的胚, 使它成器, 等它昇華. 這是一段非常辛苦的時期, 當你在燒胚的時候, 火候是不能斷的, 不能有一搭沒一搭的給的, 必須持之以恆, 以努力毅力去完成達成讓胚成器的任務. 到了老年, 就是你退休了, 你就慢慢的冷卻, 成器, 回歸平靜的人間生活. 享受餘生
. 以這則簡訊詮釋的人生經歷是 " 積極 " 的過程論者, 不像禪宗故事 " 塵埃 " 論那麼灰色罷. 積極的處理我們人生的過往, 珍惜短暫可用的時間, 利用這短短的人生旅徒來盡量完成我們這一生之最大成就, 我覺得這就成功了. 這種成功可以不用以財富來評價, 過程的本質和造就的成就是無價的.
回到這次雪山行的感想, 其實也多少印證了我過程論的內涵. 3886 公尺是個敬畏的高度, 雪山, 她一直在那裡, 3886 公尺也一直矗立在那裡. 雖然她是靜靜的立在那兒等著我們去攀爬, 但是, 你得用你所有的本事, 所有的力量, 所有的毅力, 她才允許你踏上山頂, 睥睨天下. 她這種能激發你潛力的特質, 當你正在提出, 使用你無窮的潛力的時候, 她不也正在潛移默化, 改造你的本質嗎 ? 讓你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不斷的努力, 承擔, 負責, 積極進取, 完成工作任務, 累積財富. 到了山頂, 那塊主峰石頭證明了你有克服萬難, 達成登頂任務的決心與行動能力. 那麼, 在真實的日常生活中, 在不斷的追逐累積財富的過程中, 我們不也能一一克服萬難, 達成賺到錢, 改善生活的目標嗎.
那麼以過程論者觀點來看, 當我們享受了整個過程, 踏上山頂其實也不覺得有多麼了不起. 甚至於, 有時也許礙於總總原因而無法攻頂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