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劉兆玄上任後,對重大公共建設安全特別重視,而且鎖定危橋的整建,將前任政府核定但未編列預算亦未辦理規劃設計的40座危橋,原定六年完成的計畫,縮短為四年;在去年9月辛樂克颱風沖斷后豐大橋後,工期再縮短為兩年,並一口氣編列230億元特別預算,希望二年後,省道上不再有危橋。劉院長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所作的決策,值得肯定。但未想到莫拉克颱風來襲,竟然有15座省道橋梁被沖斷;其中除五座正是發包改建的危橋外,其餘十座斷橋,卻非原認定的危橋,都是青壯年橋梁,甚至有的興建完成尚不到十年。顯然除雨水超乎尋常的過量是天災外,政府主管機構不是對「危橋」的認定有問題,即是對省道橋梁現況不夠了解,維修不力。不僅讓劉院長的希望落空,更讓居民遭受莫大損失。
莫拉克颱風除沖斷省道橋梁外,還有縣鄉道橋梁、鐵道橋梁及地方尚未被確認的斷橋70多座,總數可能接近90座。至少有八處成為橋、路全斷的孤島,居民孤立無援;單單高雄縣受困的人民至少2萬人。此次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八八水災,死亡人數還在升高,失蹤人口,僅小林村活埋的人口可能高達490多人,財產損失更是無數;政府估計重建需要1,100億元,遠超過八七水災與921大地震,堪稱台灣光復以來最慘烈的災害。雖天地不仁,難道歷任政府都沒有責任嗎?
檢討此次斷橋嚴重之成因,先提出下列三點:
一是雨量過大;省道橋梁是以百年洪峰標準設計,而此次洪水是250至300年的洪峰水量,是百年防洪頻率的二至三倍。尤其一年的降雨量在兩天落下,瞬間流速太大,部分堤防因此潰堤,挾帶大量土石、泥流的驚人洪水,過去均採低價的多跨預力型橋梁,如何能抵擋?
二是水文改變;台灣興建橋梁往往只看河川現況,甚少會考量河川水文會改變;尤其台灣河川短促、高陡降、輸砂多、沖刷強的先天特性,以及後天的濫墾、濫伐、濫植、過度開發等影響水土保持,再加盜採砂石等人為因素,水文沒有一刻不在變化,造成上游河床墊高,下游河道刷深,主河道改變等的巨大變化。而此次多數省道橋梁被沖斷,乃因河道移位或河床墊高帶來的水文改變所致。
三是治水觀念老舊;長時期以來,台灣治水、治河都是採築堤束水之工法,此在農業時代自有其一定功效。但現在全球面臨氣象變遷、人口增加,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全球各已開發國家無不以國土綜合利用、流域整體規劃、綜合治水觀念治河。但我們的國土計畫法,十年來兩度送到立法院,都遭少數既得利益者的反對而擱置,迄未通過。據橋梁專家指出,橋梁或道路復建都是末端工程,關鍵在於前端的國土規劃與河川整治,否則災害一來,自以為人定勝天的人類,面對大自然的反撲,再堅固的橋梁還是會垮,真是一針見血。
造成斷橋的原因還有很多,因受篇幅限制,只能就最基本的三點提出,供馬政府災後復建的參考。但我們要在此強調,斷橋的重建,關係到全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過去歷任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作法,才會有今天遭到自然的反撲;馬總統應拿出勇氣、魄力與決心,排除萬難,化解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以台灣永續發展的思維,標本兼治的推動治山、治水、治河,以及斷橋斷路的復建工作。我們相信,唯有如此,十年後,可望不再有危橋、斷橋、斷路、淹水現象的發生。屆時,人民不僅要感念馬團隊所作的正確決策,歷史上也會留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