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誰說商業直覺是天生的
作者:戴夫. 帕特奈克(Dev Patnaik), 彼得. 莫特森(Peter Mortensen)著; 蔣希敏譯
出版日期:2010年
出版社:臺北市 : 大是
正所謂「只有受過傷的人才知道受傷的痛苦」;商業直覺也是來自觀察和體會,從設計者當下的需要或觀察來獲得人真正需求的資訊,作為設計符合人性產品的依據。產品設計的靈感來自生活中的缺失,商品使用的滿意度會血淋淋的反應在銷售成績上,但產品設計者「自以為」的好設計會與實際使用情況產生差異,原因在於設計者只知需求的要項,卻未能深入了解消費者使用的習慣而慘遭滑鐵盧,導致商品只能觀賞而無法使用的結果。
現在的產品重視顧客的使用評價,每一個缺失都是下一個產品發明及生產的開始,因此將常傾聽顧客心聲的企業才能設計出更符合人性的商品。如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廣告詞,科技產生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人生活的不便,以改革或創新來提高生活品質與便利性,快速取得知識的同時,也讓人際之間的聯繫更為順暢,淘汰或修正不符合人性的設計,將好的設計概念拿來使用或延續。
許多企業的員工相當熱愛使用自己公司生產的商品,也就是說,員工同時扮演職員和顧客兩種角色,使他們更能體會使用者的狀況與產品缺失。服務業中常提到「顧客是我們最好的老師」,由顧客的眼睛帶領企業找尋商品的盲點,從聆聽抱怨的內容來矯正經營管理或設計的缺失,以顧客角度發展出因應配套方案。如同遊戲一代接著一代升級,第二代便會取代第一代的供給能力,並擴展其功能性;網路也有即時通、MSN、SKYPE等多樣溝通媒介選擇,但科技的進步與產品推陳出新的壓力,使各大企業爭相搶佔這塊產業大餅,不僅是卓越技術的較量,同時也在分秒必爭中展現誰有看準需求的慧眼及能力,使企業在產品改朝換代之際能維持市場王者的地位。由此可知,沒有一種需求是永恆的,它會隨著時代演進增加或變化,唯一不變的是,符合需求的商品永遠是以「人」為發展中心。
不過,人經常犯的錯誤是「固定扮演某種角色」而失去客觀判斷,同樣的角色與工作崗位,以及狹隘的視野都會阻礙感官的敏感與體驗,很難跳脫固有的思考模式。加上好產品的生成並非是設計者關在設計房裡自顧設計就能畫出來,而是要有更多進修、出國、觀摩等經驗累積來了解各行業在世界的最新動向,並用心維繫企業與顧客長久的互動關係,適時想像供給者與消費者角色互換的場景,嘗試站在別人立場以敏銳的觀察力來察覺使用者的需要與使用產品的過程,才能以同理心創造出有同感、有共鳴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