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遠流/2010年12月01日
在科技發達的年代,在高科技產業發達的台灣,誰還在用手工做竹掃帚、揉墨、製毛筆、做金紙、做手工汽水、刨棺木、畫門神、縫香包、編斗笠?這些工藝誰還願意傳承下來?這些技藝在較不被市場需要的情況下,被留存下來的機率有多大?這些全都是正在台灣某角落逐漸凋零的技藝,也是台灣老一代的記憶在4名輔仁大學畢業生努力下,因為製作畢業專題而被一一記錄下來。
在一次次與各種民俗工匠職人的相遇裡,在無數的第一次體驗裡,四個作者品嚐了吹糖、畫糖、糕餅……師傅手藝幻化的香甜童年好味;體驗了舉凡頭上戴的(斗笠)、身上穿的(藍衫、旗袍)、腳上蹬的(木屐、草鞋)、日常起居用的(榻榻米、藤椅、木桶、竹蒸籠),族繁不及備載的各色天然正物;領略了做筆、揉墨、製硯,或小到毫芒雕刻、大至畫野台戲布景的精湛技藝;親訪了傳遞死生大事、神鬼信仰的種種禮俗職人與傳統工藝匠師……,見識了台灣傳統技藝之美,也看見了台灣的傳統文化,從中見證了文化的歷史。
在這100為的職人裡,看見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堅持與理念,或許在時代的推演下,有些行業似乎以不符潮流,倘若僅是敲鑼打鼓講維護,未能有良好的相關政策,又怎知那被維護的苦處,又能對這些傳統技藝幫助多大。透過書中一幅幅黑白照片,看見了職人們認真工作的神情,對於傳統技藝的熱愛,那種不悔付出的心情,以及聊開了的笑容,其實不必透過書中文字即深深打動人心,就像我們記憶中,或是希望中的台灣,彷彿有種回到過去窺探台灣文化之感。
這100則故事,100個身影,固然是職人們在時代變遷中始終堅持的專注精神與精細技藝,但我們也從這四個作者的投入與熱血中,看見傳統行業在凋零喟嘆之外的一絲曙光與生機。然而,書中未能詳述這些行業、這些傳統行業中的真正意涵為何,及這些傳統行業之所以不朽與該如何為這些行業帶來生機,乃書中美中不足之處。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