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與狼
The Philosopher and the Wolf:Lessons from the Wild on Love, Death and Happiness
作者:Mark Rowlands
譯者:黃意然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15日
ISBN:9789861735870
本書作者是一位哲學教授,正如書名所示,他養了一匹狼,這本書記錄了他與這匹名為布列寧的狼朝夕相處的十餘年光陰。他以自身哲學思考的專業出發,反覆辯析人與動物的關係與差異,藉以重新釐清人是什麼樣的存在,進而碰觸到生命最根本的困惑。但這畢竟不是一本理論書,狼並非他的「研究對象」。由於作者在文字間透露出對布列寧的那種至深的愛,使得書中的命題不會是與我們無關的東西,這些思索使作者必須以全副靈魂去面對,我們也難以置身事外。
書中他買了一匹狼回家飼養,而非將牠放回大自然,這是否是不道德的行為?答案若是肯定的,那表示我們預設了生物有其預設的「最佳」處境,一旦遭到減損,就是在剝奪牠生存的幸福,然而我們如何能判斷,一匹狼與一個人建立的美好關係,必然劣於一匹狼與其他狼建立的美好關係?而訓練動物是否是惡劣的,動物是否因此成為奴隸?然而,人一生往往都在接受種種訓練與教育,其中也大半不是我們自主選擇的,我們是否因此成為不幸的人,或是相反?當訓練(成功、有效率的訓練)有助於這匹狼此生能在人類世界以最佳方式生存,你就很難說這訓練是惡劣的。
另外作者也提出一種隱喻,描述生命的兩種本質:猿猴與狼。人當然大部份是屬於猿猴的,但也有可能,我們心中的一角,住著狼。猿猴的腦容量比狼大得多,因此智力較優越,人在討論自身與動物的區別時,往往以人類的智力與理性作為人類「優於」其他生物的理由。然而作者根據針對猿猴的研究報告,發現所謂智力的來源,是出於群體生活中密謀與欺騙的需求,我們一方面對付別人,以獲取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則要提防遭到別人對付;智力競爭的結果,是猿猴的腦容量增大,這條路的頂點是人類,人類是密謀與欺騙的顛峰。而狼並未走上這條演化之路。演化從來不等於進化。智力的突出不一定是惡事,但我們心裡必須明白那伴隨著什麼代價。
最後作者透過布列寧(以及另外兩條狗)的日常行為,以及布列寧的死,領悟到猿猴與狼生命本質的差異。狼可以不斷地為了一塊一模一樣的巧克力麵包雀躍不已,但猿猴不行,猿猴永遠活在時間感中,第二次的巧克力麵包會比第一次失色,這一刻的存在是為了跟上一刻與下一刻比較。我們活著是為了某個遙遠的目標,內心的猿猴會告訴我們,我們比狼優越,因為我們能看穿瞬間,能利用這一刻使下一刻更好。也就是說,猿猴永遠活在一個不夠好的時刻。但狼凝視瞬間,事實上牠們活在瞬間,狼不為過去的恐懼或未來的期盼而活。我們以為自己很聰明,但時間感是人類一切痛苦的來源,也是為什麼死亡如此令我們畏懼,死亡奪走我們的未來。但明明我們從未擁有未來,我們以為死亡奪去的,其實是我們根本沒有的東西。我們將生命的意義與快樂放在某個遠方,在抵達之前我們未曾擁有,在抵達之後我們又隨即失去,就連抵達的瞬間,我們的思緒仍遊盪在之前或之後的時間,我們感受不到那瞬間本身。也就是,只要我們的意識仍以線性時間的概念活下去,追尋快樂與意義就永遠是徒勞的。
雖然我們不需要完全信服作者對動物行為所下的種種詮釋,而且狼的本質實際上是否如作者所推論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藉由狼與猿猴的比喻,確實說中人類存在的痛處。我們無法驗證那些以狼為觀點的句子正確性如何,然而藉此所引發對人類自身的思索卻是貨真價實的,我們隨時可以檢視自己是否如其所言。或許我們對生命的種種理解與詮釋,在經歷幾千年以來,儘管已得到過無數種解答,但至今我們仍然還在尋求中。因為在無法證實的情況下,它們讓我們一再重新思索生命,且必須嚴肅以對。甚至是,即使有一天生命的意義被證明了,某個說法是對的,其他是錯的,錯的那些可能仍有意義,也不減損那形象對我們的啟示。布列寧從不是作者的寵物,而是他的兄弟,許多時候是他的導師,帶他體會一些古老、重要的事。脆弱時、困惑時、危難時,作者想起狼,不只是他養的那匹狼,更是他心中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