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
On Late Style: Music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Grain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彭淮棟 譯/麥田/ 2010年03月19日
人不免要終老、終究會離世,即使懷抱深刻的偉大藝術家亦不免此一命運。而藝術家們的作品也會隨著自己人生歷練一直改變著作品的風格或內容。偉大的藝術家在他們的人生漸近尾聲之際,他們的作品如何生出一種新的語法,這個新語法,薩依德稱之為「晚期風格」。所謂的晚期風格、晚期意識或晚期特質,是「一種放逐的形式」。這種放逐包括與時代相互牴觸,殘缺的、片段,置連貫於不顧的性格。
然而晚期風格,其決定性的要素除了藝術家生涯晚、末期,可以說還有風格的改變,也就是指某種或某些特色使藝術家之風格成其遲、晚。證據之一是,莫札特的晚期歌劇:女人皆如此,這一章,作者指出《女人皆如此》比較可以說是一部晚期(風格的)作品,而非如莫札特早期的兩部大歌劇《費加洛婚禮》與《唐喬凡尼》)那樣「只是成熟之作」。
當作品成為晚期風格之作,與前、中期作比相較之下,而非「只是成熟之作」者,更轉變為是一個特色,此特色在本書的副標題一語道盡:against the grain,即逆理、踰矩、反常、離經。晚期風格創作的藝術家,如薩依德在本書討論的莫札特、理查.史特勞斯、貝多芬、惹內、顧爾德、藍培杜沙、維斯康提諸人,以及諸人屬於「晚期風格」的作品,各有其所逆之理、所踰之矩、所反之常、所離之經,晚期風格也因此繁雜多樣。
書中大致將藝術家區分為兩種晚期特質。第一種為:在一些最後的作品裡,這些作品反映一種特殊的成熟、一種新的和解與靜穆精神,其表現方式每每使凡常的現實出現某種奇蹟似之轉變。這類的作品其結局多以一切獲得和諧與解決,圓融收場為主。
第二種晚期風格,「冥頑不化、難解、還有未解決的矛盾」,作品充滿不和諧的、非靜穆的緊張,產生一種刻意不具建設性的、逆行的特質,使其作品構成一種放逐」。
作者認為人生的晚期階段,肉體頹圮崩壞,準備開始面對最終之境。歲月與疾厄如何作用在人的身上,特別是如何作用在一名藝術家身上,死亡對於他們的生命又將提出什麼形式的叩問,這就是這本書討論的重點。晚期風格,既超越時代又被時代淹沒,在大膽與驚人的新意上,晚期風格走在它們時代的前面;而在另一方面,它們比它們的時代晚,它們返回被無情前進的歷史遺忘或遺落的境界。貝多芬的晚期風格,與其同時代的社會秩序形成矛盾、疏離的關係。在阿多諾、莫札特、史特勞斯的作品裡,切片、斷裂、背叛、語言的意涵,隨處可見;在藍培杜沙、維斯康提的作品裡,死亡的主題不斷復返;惹內晚期風格的死亡意象,令讀者感傷。死亡暗損,但也奇異地提升他們的語言和美學。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