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越讀,悅讀,月讀,樂讀
市長:
書海孤民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學校社團
/
大學
/
【越讀,悅讀,月讀,樂讀】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2009/12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經研究證明,廣告會控制妳的欲望**
瀏覽
620
|回應
2
|
推薦
0
hua399
等級:
留言
|
加入好友
作者:基爾孟
譯者:陳美岑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年份:2008年03月
在這個人際關係崩解的時代,物品成為了人和人之間的觸媒了:全世界都在看的液晶電視為你全家帶來笑聲和淚水;手上一杯蘇格蘭威士忌就會為你帶來桃花運;鼓勵男生和自己的車子談戀愛……女性想要獲得自由和解放,就必須以健康為代價:以抽菸表現兩性平等……在書中作者透徹分析了廣告及其文案中各種細微符號對消費者意識的深遠影響,甚至只是瞄一眼就翻過去的廣告,也暗藏各種和潛意識相聯的符號,決定了我們未來的消費行為和人生觀。
和一般論述廣告操弄消費者的著作不同,作者不空談理論,而是蒐集了大量的廣告圖片,分析其文案和訴求,並佐以促銷資料、廣告費用和行銷數據,作者應用心理學的知識,將廣告俘獲人心的密碼解開,更能認清廣告中的心理操作。
作者長期投入廣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因其敏銳的觀察和一針見血的批判而成為西方社會廣告批判界的重量級人物,本書即是這兩大方向的匯集,為廣告研究帶入性別自覺的議題。想要透視廣告美好背後的價值觀扭曲,想要擺脫廣告操弄的意識形態。
於是生活中的廣告正漸漸的轉化成商品化,這種情況並不只發生在美國,而是蔓延在全球。廣告主要便是塑造一種快樂是來自產品的訊息。廣告商充分運用了人性想獲得關係、平靜、尊重與刺激的慾望。每一種情緒都是廣告商用來促銷商品的利器,這些廣告累積的效應就是讓我們對物質浪漫化。這也就是為何廠商總是花大筆經費來製作廣告的氛圍,使得吸引消費者來作購買的動作。而也會針對族群來作設計,像是少數族群之類的,起初只對有錢人有興趣,而慢慢地轉移到另外一些特殊族群,像是同性戀者在廣告界也是異軍突起,尤其是釀酒業尤其重要,如同許多受到壓抑的族群,同性戀族群飲酒過量與酗酒的比例也比較高,他們向來有群聚在酒吧的傳統,因為他們沒有安全的去處。根據酷爾斯(coors)啤酒廠的公關經理指出同性戀消費者飲酒量幾乎是異性戀者的兩倍,所以對於啤酒廠而言就是一大利多,因此,廣告商就會把目標對準同性戀者,也因此延伸出許多不同族群的商機。
然而現今廣告已經充斥在我們生活當中,使得許多父母也會擔心是否會影響小孩的成長,但是廣告商總喜歡對父母說,他們隨時可以關掉電視機,以保護小孩子不受到廣告的負面影響。這好比向大家宣告,我們可以保護孩子不受到空氣汙染,只要確定孩子永遠不要呼吸一樣,廣告已成為我們環境裡的一環,就像是魚兒水中游,讓我們無所遁逃,即使如此,廣告訊息也充塞在我們的親密關係、家庭心裡與腦海中。
所以,廣告對於我們的影響遠超過我們的理解,廣告所闡述的每個故事就是快樂、找到滿足的方法-以及通往政治自由的途徑,但一切都是以物質消費為基礎。如今全球的社會改革主要動力便是,幸福來自市場的這種信念。大眾傳播的主要目的便是把我們交給廣告商,當我們生活上要作出正確的選擇時,從大眾媒體獲知的必要訊息,許多贊助企業的扭曲或刪除。那麼廣告在我們生活中已經無所不在,所以銷售已超過產品的範圍。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751&aid=3759721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廣告
推薦
0
hellobean
等級:
留言
|
加入好友
打開家中信箱又是賣場、房仲、店家寄來的
DM
廣告,打開手機,又是廣告的簡訊,打開電視,又是廣告,走在路上,經過身邊的公車,車體上又是廣告,看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廣告如何無孔不入的進入我們的思想中。此時,我們必須努力去判斷這些廣告說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千萬別衝動,不要馬上就被廣告給征服。
廣告會控制妳的欲望
推薦
0
pat2654
等級:
留言
|
加入好友
正如同書中所提,我們的生活因廣告而越來越商品化,雖然人們通常不認為自己會受到廣告的影響,但事實上,廣告就是想讓我們覺得它對我們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透過廣告所散發出來的訊息,總是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進而產生不同的影響,那也就是為什麼每個廠商每年要花大筆的宣傳費用在廣告上,我們的生活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廣告給侵犯,卻又不自覺並沾沾自喜,而當我們開心的掏出錢來消費,期待透過這項商品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時,就已經完全中毒了。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2751&aid=376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