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主義 Escapism
By 段義孚 周尚意、張春梅譯
立緒出版 2006年04月01日
ISBN:9867416422
作者藉由本書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不但表現了人文主義地理學的特點,也透露出作者的個人情感、道德觀和價值觀。
書中一開始作者問了幾個問題:「誰不曾有過逃避的想法?但是逃避何物,逃往何處?一但我們來到一個美好的地方,那麼這個地方是否就是我們遷移的最後目的地?我們是否還會被另一個逃避的願望所吸引,而再次遷徙到別處?」讓我們可以開始思考,人們逃避的理由究竟為何?逃避什麼?而什麼地方才是最終歸屬的地方?作者說:「人是一種天生就討厭接受現實的動物」,人類是永遠也不會滿足於現狀的。但人類所擁有的想像的超然能力,會使人類設想出一個更加美好的所在、一種更加美好的生活,不過,想像也可能導致謊言、騙局、暴力與破壞。
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一是自然,嚴酷的自然環境、突發的自然災害都會讓人們產生逃避的念頭;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二是文化,逃避喧鬧的城市生活,逃避政治、宗教,這些統統都屬於逃避文化;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三是混沌,逃離所有混沌的、不清楚的狀態,因為人們總是試圖尋找清晰與明朗;最後,人類逃避的對象是人類本身的動物性或獸性,人類總是對本身某些粗魯的特徵感到羞恥和厭惡,所以人類作出種種努力,想要逃離這些本性,像是整容、遮羞等皆屬於此類逃避。
而人類之所以會產生逃避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於對自然的恐懼、對社會環境的無法承受、希望感受真實,以及對本身動物性的反感。人類逃往的目的地也不斷的發生變化,為了逃避暴風雨,逃回溫暖的房屋中、為了逃避繁亂的都會區,逃往郊區的植物園;為了逃避現實的煩惱,逃往虛幻的童話世界。
「逃避」看似是一個貶義的詞彙,然而正是因為人類內心與生俱來的逃避心理,推動了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創造與進步。在逃避的過程中,人類需要借助各種文化手段(組織、語言、工具等),所以說逃避的過程也是文化創造的過程。
作者從人的感覺、心理、社會文化、倫理和道德的角度來探討和認識人、地理環境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作者要提醒讀者關注到我們已經擁有了太多美好的事物,因此我們還是應該少一點絕望,多一點希望與光明,用愛的思想去對待這個世界、對待他人、對待自然,和對待我們所面對的一切,使我們這個世界變成美好的所在。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