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祕密
Free—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克里斯.安德森 Chris Anderson/羅耀宗、蔡慧菁 譯/天下文化/2009年08月28日
本書是由「長尾理論」作家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所著,他在書中提倡「免費」、「浪費」的理念,有別於一般傳統上認為節儉是一種美德,在書中作者卻表示「浪費」有時候也是一種美德,透過浪費,或許可以發掘出真正的成功。書中指出「免費」二字任誰都難以拒絕,在網路時代裡,「免費」是最有力的定價策略。不過他也強調,企業最終目的還是要「獲利」,不可能長期提供百分百免費的商品或服務,所以「免費」經濟學的真正含義是「先免費、後收費」。最明顯的例子是, 宅經濟盛行,各家業者競相推出免費線上遊戲,等到消費者玩到欲罷不能,便要求消費者付費使用遊戲中衍生的商品或服務,成為企業的獲利來源。當前的免費增值模式,已經轉為免費產品,且必須占99%,才能出售1%的產品獲利;免費誘因必須增大,才有機會成功吸引消費者。
如google上的軟體,以免費(Free)吸引非常多人使用,例如電子郵件、電子地圖、還有辦公室相關軟體等,造就了Google在網路世界的霸主,連微軟老大哥,也必須推出線上辦公室相關軟體,來吸引更多人們的加入。
從Youtube的例子可得知,製造一部影片、儲存一部影片可以多便宜,最好的是可以免費觀看,不論內容多無趣、畫 質多差勁,從傳統的角度來看,這根本就是一種浪費儲存空間的作法。但這種浪費值得繼續存在,就算Youtube上99%的影片都不值一看,但只要有1%的 影片成功、受到觀眾喜愛,或許就可以找到未來發展媒體傳播的新方式。在未來的數位時代裡,因為失敗的成本很低,他說,或許透過浪費,可能發掘真正的成功,才有機會找到消費者真正的偏好。
其實書中作者也提到,在數位領域之外的地方,邊際成本很少會降到零;但「免費」對消費者極具吸引力,行銷人員總會找到辦法來套用「免費」,重新定義他們從事的生意,讓某些產品免費、但賣其他東西賺錢。
然而「免費」這概念,並非是因網路商業模式的興起,在日常生活的商品中,也隨處可見非常多的例子。如雜誌都會附贈試用品、男性刮鬍刀也會多送一片等。都是想藉由免費商品,吸引消費者目光,刺激消費,而這種商業模式,作者將它歸納為交叉補貼(cross subsidies)。安德森也提出另一種商業模式為三方市場(three-party market)。簡單來說,就是廣告商出資,在電視中播放一些免費影片,並在內容中強力放送廣告,廣告商從消費者購買廣告商品中獲利,消費者沒有直接付費給電視公司,而是付給廣告商,所以電視公司為第三者。
作者提出另一種模式為分級收費(freemium)。也就是廠商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大多數不用錢,僅有少部份高檔商品或VIP服務,消費者才須要付費。現在也有推出頂級消費者,給予高檔商品回饋或VIP服務,都是想讓消費者多多選購,所提出的創新消費模式。
最後就是無錢幣市場(non-monetary market)。在網路虛擬世界上看分享文章或是影片,已逐漸成為趨勢,以維基百科來說,就是利用眾人之力所集成的文章,它是免費的內容,而維基百科並沒有從中獲利。
作者大膽假設與預言,未來市場免費會大於付費,供應商會想辦法在這模式下找到新的獲利模式,而消費者也會從中獲得更多不用付費的商品。整個世代和全球趨勢都捲入這個現象——三十歲以下的世代不再付費取得資訊,因為他們有辦法以免費方式取得。本書延續作者對網路世界的觀察與研究,安德森認為,「免費」二字誰都難以拒絕,也可以是一筆好生意。然而免費或許是很吸引人的價格,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價格。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