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維新:日本再起
By 尾身幸次Koji Omi 蕭仁志譯時報出版 2006年10月12日
日本於1990年代以後,因為泡沫經濟、產業空洞化以及資金急速外流,造成日本的經濟從高峰跌落谷底,因此作者以「科技創新立國」的理念,領導日本科技政策的走向。他主張「機會平等比結果平等重要」、「從改良到創新,從協調到競爭」、「從學歷社會邁入能力主義」、「從追求穩定到承擔風險」、「改變僵化組織,轉型為彈性機制」以及「從官方到民間」等方向,進行日本社會結構的全面改革,再以這些社會價值觀點為基礎,透過科技創新立國的願景,策略性地擴大投資、加強基礎研究、改革高等教育機構、培育富創造力的人才、結合產官學三方面,以刺激經濟活動等。
另作者指出,日本除了善用人才優勢、創新科技研發,別無生存之道。日本政府和民間決心大量投入科技研發,積極延攬世界精英,從科技「追隨者」轉變成「先驅者」。如此宏觀、長遠的科技發展願景與作為,值得台灣的科技政策人員、高等教育與科技研發機構、公私立企業等單位借鏡。
因此在人才的培育方面,其認為必須透過制度、環境的調整與策略性的誘因,才能激發人才的創意,深植社會的創新能力。在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提升人力資源使用效率的同時,如何順應趨勢、調整制度與基本環境、加強人才與產業發展需求的連結,並注入嶄新的活力,也是台灣當前必須關注的焦點。
台灣的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軌跡與日本近似,尤以過去數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其實與日本的經濟發展模式有相當近似之處,都必須依賴優勢人才資源、推動研發創新、發展科技產業、開拓國際貿易,才能強國富民。
台灣主要採取「快速追趕」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幾年下來造就了令人驚訝的經濟成長奇蹟,然而,近幾年來新興開發中國家以低土地成本、低勞動工資等優勢,加入國際競爭,使得台灣與日本都同樣面臨全球的激烈競爭及與挑戰。因此必需讓各產業的技術、人才、營運模式,甚或是政府的政策規畫能力,有了深耕的機會與意願,並累積更為扎實的營運實力,整合資源以回應諸多外在環境變化,並創造附加價值,才能跨越經濟轉型的門檻,面臨各種挑戰。
對於發展新興科技領域,包括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資訊科技、通訊技術及高階製造技術等,應從需求面的角度出發,搭配適當的政策來推動。台灣目前若欲提升科技水準,政府的創新政策與企業、研究機構之創新模式,必須在需求面的思惟下整合,才能使產業科技水準提升至新層次。例如,若要發展具文化特質的服務業,應有策略性的整合,比如可與相關的製造業攜手合作,將數位資訊技術融入服務業,進行跨領域的整合或系統性創新,提升創造價值的能力。
因此,目前不僅應重視既有產業的高附加價值發展,也須使新興領域的研發、生產與市場需求更能有效配合,開拓新的市場。創新若能脫離單純的技術思維,而與市場需求趨勢接軌,更能創造出獨特的商業價值,才有機會帶動另一波成長。
本書提供予關心科技現狀與未來的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與資訊,透過科技基本知識與資訊的了解,使一般人更能夠了解科技政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