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露絲.溫斯樂著 羅秀芝譯
出版日期: 2003年/12月
出版社: 五觀出版社
自從一九八八年開始,澳洲的文化管理即開始經歷相當程度的轉變。 那是文化 產業 初被定義的一年,當時,有些人認為不應再將文化視為一種共有的東西,因此型塑出另一種框架,即決定何者為文化而何者為非。 當代文化政策與計畫中,虛構與真實之間的差距,是本書重要的主題。
很顯然地,對於形塑文化與城市新形象的觀念仍充滿著一些質疑,就如同政府政策制訂者的言論與文化機構中的文化實踐,也呈現出極大的差異。
文化產業企圖反映文化政策和經濟與社會政策的整合。為了實現文化產業的經濟潛能,政策論述由理想主義轉變為市場傾向、由供應者轉形成要求者。然而,這樣的轉變並未徹底。政府的報告書中,仍存在著視文化為接受補助和無須補助兩者之間的兩元論述。其中一個觀點,認為文化具有大眾消費的價值,市場的存在是為了顧及大多數人的需要。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文化是一種需要補助的藝術,是文化產業中最小的一支,擁有最大的可能性、最具研究性的深度、對社會發展的貢獻也最大,卻對經濟的發展無所助益。
文化新形象 ,提供了文化與社區規劃,在理論和實務上整合性的方法。普遍的看法是,組織必須在商業實踐的效率與社會關懷的要求之間建立一種平衡。文化新形象,試圖針對這個有趣的議題,提供多種有關的觀點。這個作法的優點之一在於,提供能深刻瞭解文化政策與實踐的動態與脈絡的機會。本書藉由多位作者以各種不同的角度,討論文化新形象的議題與相關主題,而達到上述的目的。
本書的作者群分別來自墨爾本( Melbourne )、布利斯班( Brisbane )和阿德萊德( Adelaide )。他們主要根據澳洲全面情況的討論,而對文化新形象進行各種不同的切入方式。這種作法單方面地展示了澳洲在文化方面理論與實踐的多樣性。
因此,這種作法的侷限,當然也是顯而易見地。這些作者們也瞭解,他們在各自論文中所呈現的是他們自己對在特定時間內,文化與社區規劃的意義與變化的理解。所有的論文,都是在最近這個文化產業面臨脈絡、結構與行政管理皆劇烈變動的時代所完成的。
在本書中,文化被視為我們這個時代中,可以平衡生存與活力的需求,獲得優質生活中的公正、權利與卓越的方法。生存能力涉及組織長久的存在,並包含組織使命的適切與否。活力則關係到與外界互動時,組織的競爭力、定位和特殊性。
變動的趨勢隱然浮現,有關文化修辭學的焦點,也從菁英的高級藝術轉變為生活品質(文化的最廣義)。文化被政策解構,然後在不斷地實踐中再度被建構。這是個過渡的時期。
整合性的作法,確認了將文化納入公共建設發展計畫的價值。文化政策來自許多不同的根源。在澳洲可能來自於聯邦、州或地方政府的制訂。無論如何,由於和社區的接近以及協助取得資源的能力,地方政府將扮演執行文化政策的重要角色。享受、慶祝和管理社區資源及他們和文化、社區與經濟的關係:這些都是本書的主題。 文化新形象尋求認清文化詮釋的多樣性,並試圖將文化和日常生活方式予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