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荷經濟學:紐約夜店引爆的億萬創意生產線
· The Warhol Economy: How Fashion Art & Music Drive New York City
· 作者:伊莉莎白.裘芮
· 原文作者:Elizabeth Currid
· 譯者:李佳純
· 出版社:原點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1日
這本書由作者的博士論文發展而來,採用的是質性研究,深入採訪了近百位紐約時尚、藝術、流行文化圈的參與者,內容也從作者本身生活談起她敗家經驗開始寫起,寫她如何從愛買鞋子開始研究起紐約的消費文化與流行藝術的發展歷程,最後,關注的是公共政策如何對創意產業提供有效的幫助,至此,作者的身份已從一個消費者變成學者以及公共政策專家。
作者以安迪‧沃荷與他開放式的工作室「工廠」(The Factory)為典範,說明紐約獨特的文化藝術「生態」和「生意」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強調強烈依賴人際關係、地理結構的發展模式,紐約以外的城市如果要學習,就得要全盤從藝術文化的本質:生活方式開始
以社會網絡、路徑依賴和地理結構三大方向闡述為什麼全球市場的創意優勢幾乎全都出自紐約。核心理由是紐約文化人特殊的互動方式:社交-品味製造者以及把品味推出檯面的「守門人」花許多時間在各式各樣的非正式社交上;而社交之所以能如此蔓延,是因為紐約獨特的地理結構:重要的派對、搖滾酒吧、博物館、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工作室、有影響力的雜誌、策展人、樂手起居處 ….紐約市區「步行可及」的特性,讓藝術供需雙方容易相遇,容易混在一起,由此,才能不斷碰撞出經濟動力。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