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意會 : 衛星派遣的人性軌跡
By 侯勝宗、蕭瑞麟
培生出版 2008/12/15
閱讀本書首要先了解科技意會一詞。「意會」是設法弄清楚狀況。人們常以過去的經驗來分析陌生的事物,以釐清因應措施。這種意會分析常常是主觀的,就算不合理,人往往也會以冠冕堂皇的藉口加以合理化。不過,雖然意會很主觀,但行動的後果卻很客觀。意會的背後往往是一套價值系統,無形地牽引人的想法,以及對不同事物所產生的不同感覺。而「科技意會」(Technology Sense-aking)是從「組織意會」(Organization Sense-aking)而來,意思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喜好、最初的決策、產生的行動,無一不是被我們的感覺所影響而不自知。當我們在應用科技時,也是如此。
就像要是辦公室電腦全部換成Mac,應該一堆人叫苦連天,認為要重學不熟悉的介面實在浪費時間又麻煩,但也有人會覺得很炫很喜歡。同樣的東西卻是不同的反應,所以,模稜兩可的不是科技而是使用科技的人,因此我們會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而人性就是感覺、就是意會。所以要推廣一項新技術應用,最重要絕非技術新不新,而是如何突破人性對學習新事物的負面感受,才能勝出。
一般來說,使用者通常會對科技的「型、意、用」三個層面進行意會。例如,iPod剛推出時,使用者對白色耳機配件特別有感覺。因為白色的耳機設計與突出的喇叭造「型」令人印象深刻,使用者認為這款耳機戴在身上很有面子。在「意」識上,iPod的袖珍造型與當時所有的MP3播放機的設計概念完全不同,使用者感覺很酷,喜歡拿出來炫耀。在使「用」時,iPod在選曲時可以用拇指操作旋轉鈕,快速找到曲子,這與一般MP3必須一首一首按的感覺差很多。使用者不但覺得方便,控制時更有一種速度的快感。這也是為何iPod在上市後馬上獨佔七成市場。
在本書中研究的是司機(使用者)對衛星派車系統的意會。分析使用者對科技的意會,可以了解初期新加坡與臺北兩地迥異的採納結果。在新加坡,當衛星派遣系統剛導入時,司機很快就採納了。康福司機認為,相對於無線電派遣,衛星派遣作業是比較公平的,不會有人為操控與作弊的問題。而且,衛星派遣範圍大,叫車數多,分到的生意也多。再加上衛星科技帶來優良品牌形象,對司機有加分效果。雖然少部分司機擔心衛星派遣會使自己受到監督,也有司機害怕自己不能在預定時間內到達,而不敢使用衛星派遣系統。但最終,正面意會遠勝於負面意會,加上組織規範的壓力,科技採納在兩年內就大功告成。
反觀臺北,台灣大車隊中雖然有些司機對衛星派遣系統充滿希望,認為這套科技可以為司機形象加分並降低空車率,但由於台灣大車隊早期的成員組成較複雜,多數司機對科技產生負面的意會。有司機懷疑這套系統是否為詐騙集團吸金的手段;也有司機質疑這美其名為衛星系統的科技,會不會是車行招募隊員的騙術,是壓榨司機的幌子。更多的司機則是杞人憂天,擔心隊員數太多會減少掉自己的生意。因此,他們傳播一些負面消息,以防堵新隊員加入。由於負面意會遠勝正面意會,加上臺北司機社群的互動遠比新加坡密切,所以這些意會很快就傳遍各個車行,使這項科技成了討人厭的創新。
當人們對陌生事物進行意會時,就是在將陌生事物對比自己過去的經驗與體會。在對陌生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後,就可以決定要武裝自己(拒絕創新)或解除恐懼(接受創新)。但是,不論是任何工作或事物都隱含著人性,當我們釐清使用者的工作時,就可以找到人性;找到人性,我們也就找到了創新的泉源。
本文於 修改第 1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