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電小二推薦此文登上2009/11/16 聯網首頁生活天氣貼心下午茶) 閒著沒事,翻開尚讀大學時,送給即將調到金門前線服役的「男友」現為外子的一本日記簿,多少年前的「古董」了,看到我在日記簿的扉頁上寫給他的一篇留言,有種特別的感觸,似乎也有點「感動」。想到當今年輕人標舉的網交、援交的「速食」愛情,不知要嘆我們當年太守舊了,還是現代年輕人太顛覆了。 日記簿的扉頁是這樣寫的:
對著這本日記簿,我已發了大半天的呆了,我不知該寫些什麼才好,腦海裡千頭萬緒,想說的話太多,一時卻不知從何說起。S,我親愛的,我說些什麼好呢? 第一次接到你的信時,我驚覺到我的心湖,竟會受到如此不同凡嚮的震盪,被激起片片的漣漪,久久無法平復,以至今天……或至永恆…… 有了你之後,我心靈頓覺充實不少,幸福的光流露在我的眉睫、眼眸中。同學說:「如今妳是一個最幸福的女孩子了。」是的,我的情感不再像一片飄浮不定的浮萍,它已有所依託,我愛人,也被人愛著。有人說:「愛與被愛構成了女人的一生。」且不論這句話的可靠性,但不可否認的,女人不能缺少這件奇妙的東西--愛情。喬治.桑說:「與其永遠得不著愛情,寧可有了愛情再失掉它。」而我的感覺是,既已得到了,就不輕易失掉它。雖然我曾經天真的以為,自己不會談戀愛……呵!可愛的傻瓜,你不也曾這樣自以為過嗎? 我幻想過愛情,更羨慕過那些得到愛情的人們。曾幾何時,我竟成了被羨慕的對象。這期間,我的確滿足於我目前所得到的,我會輕輕地對大地道出我的心聲--我什麼也不要,因為我什麼都有了--此時,會心的微笑掛在我的嘴角上……然而,又曾幾何時,你我的眉睫間蒙上了一層薄愁……… 「別離」,這個字眼是多麼淒涼;「將來」,又是個多麼渺茫的字眼。 唉!人生,這就是所謂的人生嗎? 每思及此,總令我黯然神傷,淒迷的心不知何去何從。午夜夢迴,發覺枕布已濡濕了一塊,一顆淚珠,仍掛在眼角,我沒有抹拭它,正如你所說--讓它止於乾涸。 S,親愛的呵,你就要遠離我而去了麼?半年,那應該是一恍眼就過去了的,可是對戀人們來說,它已失去原來時間的意義,它是長得如此令人難受啊! 此後的半年,可怖的寂寞將再度蝕咬我的心,你我間遙遙一海之隔,我們不能依偎漫步陽明山道上、淡水河畔、圓山、外雙溪、新公園、植物園,不能泛舟碧潭、不能在花前月下擁吻……… 還記得你那含著帶淚的微笑,在「苟求」我回答的一句話嗎?--「不知道妳是取了我哪一點長處,而那樣地愛護照顧我,妳能告訴我嗎?」S,我不知道該如何來回答你,我只知道,在我心目中,你是那樣地完美無瑕,我愛你的不是一點,而是一切,包括你的缺點在內(人,不可能沒有缺點),愛,應該是完整的。 那日,你甚至曾懷疑我的愛,是否可能出自同情。你知道,這句話多麼令我憤怒?何以你要自覺可憐需要人同情呢?一個人,眼光應該放遠一點,不能只視目前所處的地位,便斷定一個人的一生,你是個有骨氣的人,有骨氣的人在人群中就能站得穩,永遠不會倒下去,除非他自甘墮落,這是千古留傳下來的真理,對它不該存有絲毫懷疑。 我有一點發現,我們的情感都極為脆弱。雖然,我卻相信,在必要時,我們仍然能夠堅強起來。我們要經得起考驗,不怕任何打擊,儘管我們處在一切逆境中,仍能含笑著……S,我們這條「愛之道」想來是異常地艱辛,絆腳石纍纍,必須經過一番奮鬥的。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應該有勇氣來面對現實,為了愛,一切都值得的。寫到這,我想起姊姊曾經開玩笑的對我說:「我看妳,愛得好甜,也愛得好苦。」我的心事竟被她一語道破。是的,自發覺到我開始「戀愛」後,我內心經常是又甜又苦,大概這就是愛情的奧妙吧! 心亂如麻,不想多寫了。記得你曾希望我送你一本日記,故以此為贈。望珍重。 愛你的 June(4月10日)
外子是我的高中同學,在學校不曾有過什麼「互動」,畢業後兩年才莫名的交往起來,並擦出愛的火花。家境清寒的他讀的是軍校,家人對此頗有「意見」,阻止我們交往,但我們仍堅持在這條「絆腳石纍纍」的愛情道上走下去。愛人同學赴「前線」八個月(當年兩岸還處在相當的肅殺氣氛中),無法見面,在電訊不發達的年代,無法通電話,只能通通信(那時的郵務倒是非常高效率,島內信件,當天就能收到,離島信件往返也只要兩三天),兩地相思,阿兵哥們擔心的「兵變」,並未在我們身上發生。 我們的愛是漸進式的,交往數月後才敢牽小手,又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才有較親密的肌膚之親。以今日年輕人的「愛情觀」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歷經愛情長跑四年,我們最後排除「石頭」,有情人終成眷屬。他也很爭氣,從此讓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原載 2005年4月17日 中華日報副刊)
【照片說明】(上)實現我們年輕時的夢想,先全力為生活打拚,再相偕遊山玩水。2008年8月搭郵輪從英國多佛港出發遨遊波羅的海,行前至倫敦麗池古堡(Leeds Castle)遊覽。(中)攝於俄羅斯聖彼德堡一座古老教堂前。(下)2008年11月與好友大咪一起至紐西蘭旅遊,攝於前往福斯冰河的南阿爾卑斯山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