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02/27 09:45:15 | |
中時社論》以國共停戰協議奠基兩岸和平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圖/本報資料照) 2019年02月25日 19:50
主筆室
2020大選可能再次出現政黨輪替,藍綠兩黨在兩岸議題上對決的態勢也愈趨明顯。國民黨有意競選總統的吳敦義主席重提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前立法院長王金平也曾經提出相同的主張,黨內對此似乎有相當高的共識。 民進黨政府面對國民黨的攻勢如臨大敵,蔡總統指將「消滅國家的主權和民主」,閣揆蘇貞昌說這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民進黨中央更直接定義為「投降協議」,將發動立法院黨團修法,對「兩岸和平協議」公投條件增設嚴格門檻。 民進黨不但拒絕兩岸和平協議,更展現出好戰姿態。蔡總統號召世界各國,兩岸一旦發生戰爭,要站出來對中國施壓;蘇貞昌說,即使只剩下掃帚,也要拿起來衝上戰場。 進入選季,其中的虛實算計,固然深值探究,但兩岸擦槍走火可能性的增加,更平添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洽談「兩岸和平協議」並非新構想,20多年來相關倡議始終未斷,卻總因外在環境的變化、選戰敏感的考量與政治權謀的操作,陷入時隱時現的混沌。 1991年李登輝總統宣布廢止《動員戡亂時期條款》,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等於我方在法律體制上片面結束兩岸的敵對狀態。1995年大陸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對台統戰的《江八點》中,提出雙方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先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2005年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分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共同發表《五項共同願景》,其中即有「和平協議」的主張。2008年馬英九在總統就職演說中,也提到要與大陸就台灣的國際空間、簽訂和平協議進行協商;2016年經由全代會鼓掌通過,推動兩岸和平協議正式成為國民黨的政策綱領。 另一方面,即使在李登輝、陳水扁兩位前總統任內也有相關主張,如李登輝1996年2月曾表示,兩岸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平協定」,然後推動三通以及雙方領導人互訪;陳水扁則在2004年2月提出由兩岸簽署「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協議」,依循「和平原則」及「建立協商機制、對等互惠交往、建構政治關係和防止軍事衝突」等議題,進行正式談判。 可見長期以來,兩岸和平協議是不分藍綠共同都有的期望與主張,但現在民進黨卻因執政失敗、民怨四起,便以時空條件不同為由,操弄雙重標準,混淆昨是今非,將兩岸和平協議抹紅為賣台投降,以製造兩岸緊張、撕裂社會,達到激化選情、贏得勝選的目的。但這帖劑量越來越重的「恐共迷幻藥」,選民真的還買帳嗎? 今年1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表面上看,似乎強化了大陸促統的壓力與進程,相對也帶來了重新思考協商兩岸和平協議的必要性。兩岸和平,誰曰不宜,但和平的塑造與維繫何其艱難,一方面固然不應先入為主地汙蔑扭曲,而須視協議內容再做是非評斷,但從政治現實著眼,另一方面也不能低估其中某些難以克服的障礙,譬如雙方洽談協議的主體為何?如何具備代表性?簽署後的落實與保障問題等,在台灣民意要求對等尊嚴的原則下,從台灣內部到兩岸之間,都是不容迴避,也必須以智慧克服的挑戰。 面對兩岸和平協議難以跨越的障礙,應思考兩階段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在進入兩岸政府協商和平協議之前,應該設定一個結束雙方敵對狀態的中程階段,接著進入兩岸和平交流、相互信任的正軌,好好規畫發展兩岸的融合與未來。達成中程階段目標,國民黨責無旁貸。 兩岸分裂分治的現實源於國共內戰,而當時並無一個中國問題。國民黨若於2020取回政權,並與中共簽署「國共停止內戰協議」,即代表國民黨治理下的台灣就是中國,與中國大陸是一家人關係;兩岸是一個中國、兩個治理制度,台灣版「一國兩制」就成為現在進行式,如此一來,不但大幅降低政治敏感度,且不涉及雙方公權力的行使,簡單易行。民進黨若不接受,大可努力反對、監督,看看下次大選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藍綠兩黨與兩岸長期沉溺於有沒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或一中共表等名詞之爭,浪費太多時間與資源。台灣要趕快拚經濟、改善民生,應打破文字的迷障與魔咒,透過實務運作來結束歷史恩怨與政治分歧,讓兩岸在不同的政治體制與生活價值下,藉實踐解決問題,謀取兩岸的和平穩定與未來的發展融合。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