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01/16 16:13:52 | |
星期評論 吳建國》台灣「反統戰」的前車之鑑2019年01月15日 01:16
吳建國
這次選舉,民進黨說是受到大陸假新聞與網軍的影響,月初又逢大陸改革開放、《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紀念,大陸加強了對台工作的力度,提出新一波「和平統一」政策的進階版,呼籲兩岸展開政治談判,蔡英文即時回應駁斥,陸委會也說是對台高度統戰、促統與分化的宣傳,這些似乎是不惜掀起新一輪的「反統戰」大戰。甚至稍早,民進黨立委還主張應該成立對大陸的「反統戰」組織,以遏止大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凌厲攻勢,穩定台灣浮動的人心與民意走向。 這種現象,不禁讓筆者想起四十年前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後的第六天,蔣經國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召見文化工作會主任楚崧秋,交代他立即成立「反統戰」組織「固國小組」,直屬於國民黨「中央宣傳指導小組」之下,統合黨、政、軍、情各方力量,積極展開對大陸「和平統一」統戰工作的反制與反擊。蔣經國也親上火線,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做為「反統戰」的最高指導思想與原則。 「固國小組」由於是臨時任務編組,沒有固定預算,辦公場所都付之闕如,從各有關部門抽調若干人員湊合組成,「捉襟見肘」,難以應付無所不包「反統戰」繁雜業務。在勉強運作一年之後,楚崧秋報准蔣經國,將業務撥交經費、人力均十分充足的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接手,另行成立「王復國辦公室」專責。 1980年四月一日正式掛牌,由黨祕書長蔣彥士與行政院長孫運璿同為召集人,總政戰部主任王昇為主任,分別設立「基地組」、「海外組」與「敵後組」,各由黨政要員擔綱。同時網羅各界菁英,一時之間,「反統戰」聲勢大振。 然而,正因為「反統戰」涉及的內容與層面十分寬廣,許多決策必須透過黨政關係運作,方得以得到行政部門的配合執行。加上最高當局充分的信任與授權,擁有尚方寶劍加持,一年後為了欺敵需要更名為「劉少康辦公室」,但漸漸擴權、擅權下,「劉少康辦公室」為「太上中常會」與「太上行政院」,蘊積了多少政治上的嫉妒、憤怒與不滿。這樣的怨言傳到蔣經國耳中,他開始暗中調查了解,並思考如何平息這些政治上的紛擾,穩定已禁不起任何內部風雨考驗的台灣政局。 不過,事情的演變,「劉少康辦公室」已正式行文教育部,要求應在學校與行政單位實施有如軍中「莒光日」政治教育,這終於成為壓倒「劉少康辦公室」的最後一根稻草。當蔣經國知道如此輕率、荒謬的決策,竟出自他倚為股肱的幹部,他下令解散「劉少康辦公室」。1983年4月,運作四年三個月之後,台灣第一個「反統戰」組織劃上了不美滿的句號,結束了台灣為對抗大陸統戰的第一回合鬥爭。明顯的,台灣吃了敗仗。 筆者所以不厭其煩將台灣「反統戰」的前車之鑑,做了詳細的介紹說明,就是要提醒台灣人民與政府,以當年台灣綜合實力遠超過大陸的狀況下,尚且不能贏得「反統戰」的勝利,目前在兩岸綜合實力已然完全易位的情形下,台灣要想再發動第二次與大陸的「反統戰」鬥爭,甚至有「假新聞」、「網軍作戰」、「媒體評審」等類似「莒光日」復活的措施,這在無論形勢與力量,乃至民心的向背、潮流的大勢所趨,恐怕都不利於台灣的情況下,這種重蹈覆轍的愚昧手段,筆者不能不出以肺腑之言,敬盼執政當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而必須「知所為、知所不為」,則全民幸甚、台灣幸甚!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