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訓練
台灣義務役以往經常被批評訓練不扎實,是浪費時間,蔡英文稱已指示國安會、國防部作出調整,希望在新制下「當兵這一年不是浪費一年」。
未來義務役訓練將以「實、量、新」三方面改革,包括實戰化訓練、拉長訓練時間長度與新型武器等,引進美軍最新模組化訓練模式,例如刺槍術訓練會提升為近戰格斗訓練,並增加刺針飛彈、紅隼飛彈、無人機等新式武器的訓練,全役期的射擊發數不低於800發。
淡江大學戰略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對BBC中文指出,兵役改革是「踏出第一步」,讓國軍過時的訓練模式能跟上新型武器的變化,「人要去配合武器」。
但他認為,這次改革未能回應整體兵力結構的問題,一旦中共犯台將進行海上封鎖及飛彈攻擊,國軍如何優先把人力放在這些方面。「海上交通很重要,石油和天然氣都是從海上來,我們需要更多大船和兵力配備,如果飛彈轟炸機場,會需要很多人修跑道,反而步槍兵是戰況較後面的時候。這些都是要全面的戰略思維,不是人到就可以。」
音頻加註文字,
專訪台灣新聞人物曹興誠 :「我二十幾年前就覺得兩岸統一沒有意義」
回顧台灣兵役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實施徵兵制,當時陸軍服役兩年丶海空軍三年。1967年陸軍兵役改為兩年再加一年臨時召集。1987年海空軍役期縮短至兩年,僅陸戰隊維持三年。直至1990年劃一義務役期為兩年。
台灣民主化後,兵役制度在選舉中成為話題,2000年陳水扁執政時期,國防部開始規劃「募兵制」,同時把義務役役期縮短至一年十個月、一年六個月,至2008年減至一年。
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後推動「全募兵」,招募成效未如理想,但仍確立了志願役為主、義務役為輔的制度,2016年起對1994年以後出生的役男實施四個月「軍事訓練役」。
2016年蔡英文上任後持續採用「徵募並行」制,義務役只剩四個月軍事訓練役,至2022年宣佈重新恢復一年制兵役。
對照其他徵兵制國家,南韓役期至少18個月,新加坡為兩年,以色列男女分別服役三年及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