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o:p>
尋尋覓覓李清照
影影綽綽柳白衣
閒聊柳永 <o:p></o:p>
柳永出生在北宋初年一個舊式官僚家庭。其父柳宣曾官至南唐水部侍郎。後主李煜被宋所滅,柳宣歸順新朝,柳永亦因此背上了個"降臣之後"的聲名,雖才學不淺,卻屢試不第。 <o:p></o:p>
同大多數有名有姓的宋詞作者在朝廷都有一官半職、寫詞只是一種閒情逸致相比,柳永是以填詞爲生的"專業詞人"。他的詞主要是寫給那些在茶樓酒肆裏的歌妓們唱的,而詞的內容往往也和鴛衾鳳枕、偎紅倚翠有關。 <o:p></o:p>
當年,那時經營青樓的老鴇們往往四處搜尋長得有點姿色的窮人家小女孩,然後以收作養女的名義將她們買來,教之女紅、曉以詩文,待到十六、七歲後,便讓她們開始接客。因爲這樣的關係,當時的青樓女並不僅僅從事皮肉交易,恰恰相反,她們是以吟唱詞曲爲主,假如老鴇看不上來客,歌女們是不賣身的。 <o:p></o:p>
但在宋朝汴京、杭州、以及柳永的家鄉崇安等地,風塵女子以唱柳詞爲榮,以能接待柳郎爲幸。年輕時的柳永因此往來于秦樓楚館,倘佯在花前月下。興盡之時,依曲填詞,以饗衆女。 <o:p></o:p>
據野史記載,柳永同一個叫秀香的歌女日久生情,互贈信物、私定了終生。然而家規難違、父命難抗,在二十六歲時,卻娶了范仲淹的遠房侄女爲妻。 <o:p></o:p>
人生中,愛而不得是很大的缺陷,生離死別又是那麽的刻骨銘心。可是對一個文人墨客來說,這樣的情感經歷卻帶來了不可多得的創作靈感和素材。在柳永早期的作品中,《雨霖鈴》是最有影響的,並且也由此奠定了他在詞壇上"婉約派"代表人物的地位。 <o:p></o:p>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o:p></o:p>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誰人說。” <o:p></o:p>
我個人認爲,用文字來描述“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場景,莫過於這“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了。 <o:p></o:p>
首先,執手不同於握手。現代漢語中執的動作已被拿所代替。古時候的女子可不敢大膽表露心迹,在同情人分別時,也不敢盯著對方的眼睛。可能性比較大的情況是,手裏拿著一方手帕,低著頭看自己的腳尖。是男人去把那雙柔若無骨的纖纖玉手拿起來放在自己的掌心,這叫執手,因憐而愛油然而生。如果換成互相牽手,味道一定不一樣。 <o:p></o:p>
其次,凝噎不是哽咽。哽咽是哭時不能痛快地出聲,凝噎是由於既不能哭、又不能流淚,但情緒已經有了,淚腺已經打開,那淚水只能悄悄地順著鼻腔流到咽喉,在食道和氣管之間打轉,須臾之間,呼吸變得困難起來,這叫凝噎。如果讓雙方或淚如泉湧、或放聲大哭,味道一定也不一樣。 <o:p></o:p>
描寫離情別緒,是古人詩詞作品的主要內容,柳永也不例外。《全宋詞》中共收集了柳永160首詞作,有一些關於送別和思念的寫得特別好。除《雨霖鈴》外,象《八聲甘州》: <o:p></o:p>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o:p></o:p>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幹處,正恁凝愁!” <o:p></o:p>
還有一首《曲玉管》也非常好: <o:p></o:p>
“隴首雲飛,江邊日晚,煙波滿目憑欄久。立望關河蕭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別來錦字終難偶。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州,思悠悠。 <o:p></o:p>
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雲愁!阻追遊。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 <o:p></o:p>
柳永一生官場不得志,卻很有女人緣,結識紅粉無數。有兩個女人嫁他爲妻,卻都死於非命,也沒有留下子嗣。以至到老時,他常常有空“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雲愁”。倘若他娶一而終,我們今天就讀不到這些佳詞妙句了。<o:p></o:p>
對宋詞藝術風格的分類,後人基本上把它分成兩大類,即"豪放"和"婉約"。在中科院文學所編寫的《中國文學史》中是這樣歸結的:"柳永是北宋"婉約"詞派的早期代表,………蘇軾更是別開生面地建立了與"婉約"派相對立的"豪放"派詞風。" <o:p></o:p>
關於這樣的分類,蘇軾本人也爲我們留下了一個生動的故事。據說在當翰林學士時,東坡先生曾問朋友:"我詞何似柳詞?"答曰:"學士之詞,宜關東大漢,執鐵板、高歌`大江東去';而柳七之詞,宜二八佳人,拿紅牙(打節拍用的歌板)、淺吟`楊柳岸、曉風殘月'。" <o:p></o:p>
就象蘇詞偶而也有纏綿的成分一樣,寫了一輩子豔句的柳永,竟然也有一篇怒氣衝衝的牢騷之作。《鶴沖天》: <o:p></o:p>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o:p></o:p>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依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o:p></o:p>
據史書記載,在宋景佑元年(1034)約五十歲時,柳永才考中進士。儘管古時候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但同蘇軾二十二、王安石二十一歲中士相比,柳永因"降臣之後"的出身和"偎紅依翠"的名聲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失敗。如果僅僅是因爲學識有欠倒也罷了,有次據說是得了頭名狀元,硬是被皇上的禦筆批掉了。那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情也就只有靠筆墨來發泄了。 <o:p></o:p>
柳永還寫過一首和他一貫風格有悖的經典之作,詞牌叫《望海潮》: <o:p></o:p>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o:p></o:p>
重湖疊(山獻——音掩)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o:p></o:p>
關於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有比較多的說法,一是說柳永寫來獻給兒時舊友、時任兩浙轉運使孫何的;也有說是受臨安節度使錢惟演之托,爲米芾的《西湖山水圖》題詞而作。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望海潮》中所描寫的內容是杭州山水的秀美和錢塘大潮的壯麗。但柳永絕對沒有想到,他的這一多少有點粉飾朝政、誇耀時局的奉承之作,卻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o:p></o:p>
據野史記載,當宋仁宗趙楨看到米畫和柳詞、並聽說柳永新納嬌妻的歌喉是如何美妙後,便下旨讓柳氏夫妻一起進京,當朝獻藝。 <o:p></o:p>
柳永新妻謝玉英乃時值妙齡的歌女,音容聲色俱佳。也不知是受詞文所感、還是爲女色所動,一曲終了,仁宗大悅,誇曰:"朕後宮歌女無一唱出此曲的神韻。"並立即賜柳永以太守俸祿,以從四品任用,著禮部尚書馬上給柳氏夫婦找房子,安排在京城住下。 <o:p></o:p>
在貧民百姓看來,皇上後宮佳麗無數,只怕是禦女無術。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一旦被選入皇宮,那些女子們對皇帝獻媚爭寵、百依百順,只希望早日被皇上臨幸。男人沒有了去追求、去佔有而後得到的心理快感,光是肉體上的享受要不了多久就會乏味的。 <o:p></o:p>
仁宗皇帝以爲,只要略施小計,把柳永支開,那歌女出身的柳妻還不是籠中鳥、俎上肉。然而那謝玉英寧死不從,僵持之下,柳永回來了,仁宗終未能得手。 <o:p></o:p>
當時,以晏殊爲首的士大夫們對柳永的詞風一向不滿,看他一朝得勢更是如鯁在喉,想方設法要把他壓下去。正巧,北方女真部落金主完顔亮看到《望海潮》後竟屯兵邊境,發誓要奪我華夏這"神仙之地"。晏等奏報皇上:柳詞藏有通反之心。幸劉太后喜愛柳詞,加以干預,柳才保住性命,被剝去功名,發送回鄉。然而仁宗並沒有罷休,最後還是讓人在酒裏下毒,要害柳命,那酒結果被柳妻喝下,代夫冤赴黃泉。 <o:p></o:p>
柳永老來獨自一人,常常"對閑窗畔,停燈向曉,抱影無眠。"死後還是那些當年的紅粉出資,斂葬了他的屍骨。柳永最後一首詞讀來實在也是令人唏噓不已。《戚氏》: <o:p></o:p>
"晚秋天,一霎微雨灑庭軒。欄菊蕭疏,井梧零亂,惹殘煙。淒然,望江關,飛雲黯淡夕陽間。當時宋玉悲感,向此臨水與登山。遠道迢遞,行人悽楚,倦聽隴水潺媛(三點水換女旁、音緣)。正蟬嚀敗葉,蛩響衰草,相應喧喧。 <o:p></o:p>
孤館,度日如年。風露漸變,悄悄至更欄。長天淨,絳河清淺,皓月嬋娟。思綿綿。夜永對景,那堪屈指,暗想從前。未名未祿,綺陌紅樓,往往經歲遷延。 <o:p></o:p>
帝裏風光好,當年少日,暮宴朝歡。況有狂朋怪侶,遇當歌對酒競留連。別來迅景如梭,舊遊似夢,煙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長縈袢,追往事、空慘愁顔。漏箭移、稍覺輕寒。漸嗚咽畫角數聲殘。對閑窗畔,停燈向曉,抱影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