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當了資訊老師,小朋友總會好奇的問我:
「老師,你電腦那麼厲害,是從小就開始學的嗎?」
「你大學一定是念資訊科系的對吧?」
「將來要怎麼樣才能念資訊科系呢?」
面對這些問題,我只能笑著回答那千篇一律,「雖然正確,但是沒有人相信」的答案,然後聽著一貫的回答「老師你騙人!」「我不相信...」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老師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家裡還沒有電腦...」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老師大學是念文組的,要唸理工組的才能念資訊系...」
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是「對不起,資訊系是理工組才能念的,我真的沒唸過資訊系,連大學生必修的『電腦應用』都修了三次才過,想念資訊系,數理能力要夠好,想老師高中時代,數學幾乎沒及格過,理化更是高二以後就沒念過...」
當初把我當掉的那幾位上「電腦應用」的老師們,大概不會相信「這個學生將來會成為電腦老師」這件事,但是它就是紮紮實實的發生了...
一直到1992年我念大二的時候,家裡才有了第一台的486電腦,當時什麼都不懂,足足花了六萬元才搞好一組裝備,在那個DOS的時代裡,什麼都要用鍵盤下指令,只有現在Windows的前身「Windows3.1」勉強有個使用滑鼠的機會。
圖:windows3.1的LOGO,當時還只是附屬於DOS作業系統下的應用程式。
那時大學生沒什麼嗜好,上網大概也只有BBS可以玩,不像現在這麼花俏,這麼方便,直到1995年微軟推出了「視窗95」,整個電腦的作業系統才算是有了劃時代的改變。
還記得當初Windows95剛推出時,一時之間還不習慣,竟還到處找方法進入DOS的模式,只因為原本的PC遊戲不能在Windows95下跑...在那個年代還有Autoexec.bat與Config.sys兩個檔案可以手動編輯的年代,不會就上BBS問人吧!多爬爬前人的文章也頗有收穫。
退伍回來,Win95已經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是Windows98了,網際網路也在當時慢慢興盛起來,工作也不是很順遂,便一頭栽了進去研究,在當時還在念交大的表弟指導下,我終於親自動手拆開了我的電腦。
把每一樣零件小心翼翼地拆開來,並記下每一條線的位置,那時候的防呆技術可沒現在高明,主機板的電源線插錯了可是會燒掉的,在大致上瞭解構造後,又慢慢裝了回去,滿心期待的按下開關...「嗶!」一聲,成功了!從此以後升級、加記憶體、換硬碟等再也不用假手他人,在當時記憶體1MB還要價1000元的時代,成功地把自己電腦的記憶體由4MB加到了8MB,無論是跑什麼都變得比較順了...
圖:各式各樣的電腦記憶體(RAM,大陸叫內存),由上而下依序演進,目前流行的DDR2與DDR3並不在裡面。上面的RDRAM原本是P4專用的,後來敗給DDR,市場上並不普及。早期1MB要價1000元,而且長期不跌價,指的就是最上面那一種30pin的,現在的DDR3,2GB=2048MB才一千多元...
我會裝修電腦這檔子事,漸漸地也在朋友間傳開來了,電腦有問題?找我!要買新電腦?找我!慢慢地經由別人也接觸到各式各樣的電腦,也見證了電腦從早期的K6、Pentium系列慢慢演變到K7、K8、P3、P4等,一直到現在的多核心,經手電腦早已不下百台,大部分的問題在我手上可以搞定,然後回到它期待已久的主人手中。
圖:AMD K7系列的CPU,差不多是10年前的產品,玩過這一代CPU的應該都是稍有資歷的老手。AMD在K6時代效能比Intel差,但自從K7系列推出後,局勢也逆轉。特殊的Slot A封裝技術,在電腦演進的歷史上也算是十分特殊的(Intel有一款Slot 1很像,當然兩者的腳位是不相容的),不過這產品差不多在市場上維持半年就被Socket A給取代了。
網路的發達,讓我們可以透過論壇吸取別人的經驗,以快速增加自己的能力。當時決定考老師,也是在其他前輩的鼓勵下,就因為前輩的一句「學校需要像你這樣的人」,我才敢在當時國小教師市場已漸趨飽和時還毅然決定投入,從修學程加實習一共三年,教師甄試也考了三年,其中也因為非資訊本科系出身而吃了不少悶虧,但靠著對資訊的熱愛,我還是在這一次的機會裡脫穎而出,也許我這股熱誠感動了評審吧!
即使已經獲得夢寐以求的教師一職,我仍不敢懈怠,推廣資訊教育是我的初衷,是不會改變的。讓我下來當導師,我可能只是一個很普通、甚至比不過大多數有經驗的老師,但是在資訊這一塊領域上,或許我的專業能力還有精進空間,但是我對資訊的熱誠應該可以勝過大多數人,這也是推動我繼續前進的最大力量,以我的自身經驗告訴學生「只要肯努力,人人都可以是資訊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