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說明「九二共識」的歷史。(總統府)
兩岸議題幾可確定是2020大選的主戰場,民進黨陣營已站穩了反中的架勢,而國民黨的韓國瑜至今仍未提出相關之論述。日前媒體報導,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同意擔任韓國瑜的國政顧問團總召集人,在兩岸議題上他建議韓國瑜不要再談「九二共識」,因為「九二共識」在台灣內部已被污名化了,而且大陸也不接受一中各表,所以他建議以「憲法一中、台灣優先」代替「九二共識」。藍營中想法和張善政接近者,恐怕也不在少數。然而,「九二共識」不只是一次選舉輸贏的問題,更關係到台灣的安危福祉,不能不慎重再慎重。個人認為,「九二共識」不可以丟,也無可替代,理由說明如下。
「九二共識」在兩岸是歷盡滄桑,也曾立下汗馬功勞。1992香港會談後,兩岸確有共識,否則不可能有93年的辜汪會談。這個共識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但在李登輝訪美後,共識消失,一直到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訪問大陸,雙方共同發布新聞公報,確立「九二共識」為兩岸交流的基礎。馬英九執政後,兩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改善關係,展開各層面的交流並簽署協議以建立交流秩序。從這裡即可看出,民進黨從未參與九二共識,後來也不接受九二共識,除此之外,民共之間缺乏互信,民進黨也始終無法提出替代方案,因此自然將九二共識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可以說,民進黨將九二共識污名化,是必然的策略,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國民黨如果因為民進黨污名化九二共識,就想要找其他的口號來替代,無異掉進了民進黨邏輯所設下的陷阱。無可諱言,今年年初習近平發表講話後,民進黨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掛勾,而且相當成功,或許這就是張善政等人士想要找其它口號取而代之的真正原因。然而,「九二共識」被民進黨污名化,問題不是出在「九二共識」本身,而是國民黨自身的問題,如果現在隨民進黨起舞,豈不是自廢武功。
就算韓國瑜真如張善政建議,以「憲法一中、台灣優先」替代「九二共識」,但民進黨會輕易就放棄對「九二共識」的抨擊嗎?這恐怕也是幻想。此時丟了「九二共識」,必反遭民進黨嘲諷過去國民黨就是拿「九二共識」騙人,現在騙不了了,就換「憲法一中、台灣優先」繼續騙。此時的國民黨,那豈止是尷尬而已。
更重要的,「九二共識」的作用已經過馬英九政府八年交流實務的驗證,不僅如此,「九二共識」更記載於兩黨的正式文件之中。國民黨如再度執政,不是還得用「九二共識」恢復兩岸交流嗎?至於大陸接不接受一中各表,並無礙兩岸交流,因為馬英九執政時也常常講一中各表,大陸也不接受,但兩岸依然密切交流,因為「九二共識」之下,無法表出台獨、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這才是交流真正的基礎。國民黨以及台灣人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不要「九二共識」,台灣還能談出一個更好的共識嗎?
大陸的兩岸政策相當穩定,可謂數十年不變,那就是「一個中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十二字訣,其中的「一個中國」是核心,「和平統一」是手段,「一國兩制」則是統一後的安排。大陸這十二字訣中,「一個中國、和平統一」和我國的憲法並不矛盾,彼此相容。張善政說得沒錯,我國憲法是憲法一中,謝長廷也曾經如此表示,換句話說,「一個中國」亦是我國憲法的核心之一,但這「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除此之外,憲法增修條文一開頭就說:「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增修本憲法條文如左」,由此可知,統一也是憲法所揭櫫的目標,更別忘了,李登輝還成立了「國家統一委員會」,既然有統一的目標,和平統一應是最佳的選項。至於「一國兩制」,那是統一後的安排,絕大多數台灣民眾都不接受如此安排,而如果沒有台灣民眾的接受,大陸想推也推不動,除非要違背和平統一的原則,但成本就太高了。一國兩制是統一以後的事,對台灣來說,更重要的是統一前的和平與交流;台灣民眾可以拒絕「一國兩制」,但這並無礙於「九二共識」的作用,更不必因此而推翻「九二共識」。
當初為何會形成「九二共識」?根本原因是雙方在「一個中國」及「和平統一」上有所交集,而且符合彼此的戰略利益。如果不符合台灣利益,李登輝也不會在當時與大陸達成共識並舉行辜汪會談。李登輝當不會否認他當時也是「台灣優先」吧!當時雙方有爭議的是「一個中國」的涵義,但雙方都同意把這個爭議擱置不談,這也說明了推動交流才是務實之舉。
為什麼說「九二共識」丟不得?我想以美國對大陸的政策來說明。美國從尼克森總統開始,對陸政策由「圍堵」轉向「交往」,不僅政府之間,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層面,都有非常密切的交流。美國交往政策的邏輯很簡單,就是與其用槍砲來威逼大陸,不如用美金、開放社會、民主文化來潛移默化大陸。當川普轉而採取對抗策略時,不少學者就附和認為過去美國的交往政策的假設都錯了,因為大陸經濟變得愈來愈強大,而中共對社會的壓制卻也愈來愈硬。然而,習近平為什麼要採取壓制與控制的手段,那不就是因為美國幾十年的交往政策已經產生了相當的效果,令中共感受到恐懼而不得不反向作為嗎!美國的交往政策實際上已對大陸造成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美國不應失去耐心,因為社會變遷不像釀酒,總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發酵。
台灣未來的領導人要思考的不是要不要「九二共識」的問題,而是交流對台灣及兩岸和平是否有利的問題。很顯然,抛棄了「九二共識」,兩岸之間不會有交流,只會有對抗,這也是2016年以來的景況。兩岸之間只有在交往與交流的基礎上,台灣才有可能影響大陸,因為無論如何,自由的空氣、民主的制度以及開放的社會都比威權政體更有吸引力。馬英九執政時,獨派擔心台灣對大陸更依賴,但沒有看到台灣對大陸民眾的影響力。兩岸交流,不僅台灣有更多的機會影響大陸,台灣也可以爭取到更多的機會與時間來發展自己。
沒有「九二共識」,兩岸就是硬實力之爭;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有軟實力之爭,或者說是制度之爭。硬實力的對抗,台灣沒有優勢;軟實力的較勁,台灣才有優勢。兩岸之間的軟實力之爭,只有在交往與交流的基礎上,才能顯其特色,因為雙方人民可以親身體驗彼此制度與生活方式的差異。柯文哲提到的「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也只有在交往與交流的基礎才可能具有實踐的意義。從這個觀點來看,「九二共識」其實是非常實用的寶貝,豈能輕易抛棄。
選舉語言可以文青,可以庶民,可以儘量追求感動人心,但「九二共識」不只是選舉語言而已。總而言之,「憲法一中,台灣優先」可以補強「九二共識」,但無法取代「九二共識」。
*作者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本文原刊《華人遠見菁英論壇》,授權轉載。